談日本文學改編電影:這些影像畫面,共同構築了我對日本的記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對「純文學」這個稱呼不陌生,每當言及這個詞彙,我卻多少感到彆扭,彷彿自傲在炫耀自己的品味,如同走進酒吧中,刻意要求威士忌年份的酒客。不過,純文學在日本電影業中與市場的距離,甚至可以說比出版業更近。今日檯面上的一線影星:渡邊謙、深津繪里、藤原龍也、吉高由里子、菅田將暉皆主演過改編自純文學作品的電影。
以上提到的僅有平成年後的作品,若是把時間拉到昭和,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那些「文豪」的作品就更不用說了,光是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就曾六度被翻拍成電影。
在這些文豪巨作中,最令我難忘的反而是1956年上映,知名度相對不高的《洲崎樂園赤信號》,改編自戰後女流文學代表作家芝木好子的小說。儘管是部黑白片,卻將戰後昭和的頹靡與燈紅酒綠表現得淋漓盡致。每當我路過那些保有昭和風情的飲食街,會看見華麗繽紛的招牌化為黑白,路上行人的打扮逐漸昭和,最後遇見走出壽司店的男女主角——開始侵蝕現實,正是偉大電影的表徵。
我趕緊走進令和年間仍然常見的連鎖牛丼店,世界才總算恢復了色彩。其中一位客人橫向手持手機吃著限定口味的牛丼,螢幕正在播放這一年來最被討論的日本(文學改編)電影:濱口竜介執導的《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Drive My Car〉。
「作品難以被翻拍成電影」曾經是村上春樹的標籤之一,為數不多的改編電影中,僅有市川準執導的《東尼瀧谷》得到不錯的評價。2010年法國導演陳英雄挑戰翻拍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得到的反響也是褒貶不一。而我是喜歡這部片的,李屏賓的攝影尤其令我陶醉,卻也屬於無法將水原希子的演出對上「緑」的那一派。
到了今日,《在車上》與改編自〈燒倉房〉的《燃燒烈愛》皆獲得諸多好評,且分別代表韓國與日本出征各大影展與奧斯卡外語片獎(現已改名國際電影獎),才終於幫村上春樹撕下「難以被翻拍成電影」的標籤。當然,李滄東與濱口竜介兩位導演功不可沒。

《在車上》的成功,私以為村上春樹與濱口竜介的功勞不分軒輊,村上春樹透過短篇小說丟出了主題:溝通——因喪妻而封閉,或說向來就封閉的主角,如何讓一位年輕司機坐進自己的車裡,Drive My Car的不再是自己。
濱口竜介則進一步擴大了這項主題:跨界。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是跨,電影中加入戲劇又是一場跨。從人類意識到自我開始,界線隨之誕生,於是我們需要溝通。同時,語言與藝術讓我們能夠透通,卻也創造出另一種界線。
對此導演與編劇大江崇允設計了廣島的戲劇駐村,讓來自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使用著不同語言的演員們,共同在一部文學改編電影中演出《凡尼亞舅舅》舞台劇,一舉消解了語言與類型的邊界。
電影開頭,主角目睹妻子外遇後選擇隱藏八目鰻的故事,導致妻子離世後他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直到開車前往廣島,讓年輕司機美咲坐進車裡,他才重啟了溝通。經過一連串舞台劇籌備的鋪陳,電影的重心又拉回了小說原著——岡田將生飾演的高槻與主角在車上對談,造就出整部片的高潮。
濱口竜介另外加上的雪地戲,則可以放進日本的震災後文學脈絡,令人想起同樣由西島秀俊主演的電影《風之電話亭》。生死——最難跨越的界線——在這場戲中暫時消解,也消解了現在與過去。正如主角與美咲打開天窗,打破規則點燃兩根菸,接著將其高舉,儘管短暫,卻足夠讓人意識到重新開始的可能。
「凡尼亞舅舅,我們要繼續活下去。我們一起走過漫漫長日,穿越幽幽的夜晚吧。」既是劇末,也是電影的尾聲,舞台上的索妮亞以手語說。
電影裡劇場中的觀眾,與銀幕外戲院中的觀眾,一同凝視著舞台上的多語字幕,那一刻,我們終於有了共同的感受。

延伸閱讀
- 【電影】從《薄荷糖》到《燃燒烈愛》,李滄東的作品總是在痛苦中尋找出口
- 【影評】從《在車上》談濱口竜介的導演風格——挑戰體制下人們對愛的定義
- 【影評】從《燃燒烈愛》到《在車上》,韓、日名導如何將村上春樹的文字影像化?
- 讀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反類型」的著墨於現實生活無暇處理、沒有出路的意念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沉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