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造力的典範轉移——從「他」到「我」,最後到「我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創造力是天生的嗎?具備鮮活的想像力、美感和好奇心就能有創意?為何如今難以出現像達文西這樣的偉大創造者?網路霸凌、陰謀論等惡意行為也都隱藏著創造性?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理解創造力如何賦予世界無限可能。
文:弗拉多.格拉維努(Vlad Glăveanu)
創造力簡史
雖然「創造力」一詞,於十九世紀才首見於紀錄(至少在英語文獻是如此),不過創造力這個概念,其實跟人類差不多古老。這是因為創造事物的行為,是定義人類的重要特徵。有史以來,我們對有創造力的人看法有褒有貶,不同年代觀點也不盡相同,某些人、行業或行動又會被視為相對比較有創造性。不過各個世代對於有創造力的人何以能「脫穎而出」,以及他們的創造力是怎麼被激發出來的,一直都很著迷。歷史軌跡中也有幾個重大的里程碑,至少就西方傳統來看,包含以下幾個階段:
- 史前時代
定義人類文明的最基礎發明,例如始知用火,狩獵工具與輪子的發明,書寫的起源,豢養動物等等,這些都發生在史前,很難想像人們是怎麼想到或採納這些發明,也難以得知發明者們的思維。我們只能揣測,即興發揮並快速適應,很有可能是當時生活的常態。對某些人來說,比別人更有創造力可能會獲得進化優勢,因此受人關注、讚賞,甚或是讓人畏懼。
- 古典時代
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說明了運用個人創造力,打破自然與神性法則的恐懼。如此一來,創造出的成果還要加以詮釋,讓大家感到熟悉,或者覺得「正常」才行。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古老傳說都圍繞著神話人物(像是阿波羅神、繆思女神,以及飛馬佩加索斯),他們具備靈感與天賦。而某些古典時代亮眼的創造成果,也散見於哲學、領導、策略與藝術(如戲劇或雕塑)等領域。
- 中世紀
這是傳統上被視為壓抑而非展現創造力的時期。很大原因在於該時代比較偏愛傳統與一致性,而不是創新,特別是在宗教領域。不過如各個行業所展現的精湛工藝,此時期在許多傳統之中可以看見創造力(像是建造出數個世紀屹立不搖的大教堂與城堡)。中世紀的人相信,神是唯一的創造者,而人類的創造只是神的創造力延伸,是上天賞賜而非天生的。
- 文藝復興時代
文藝復興時期帶給了我們革命性的概念,不僅開始定義某些人是天生具有創造力,而非透過神的介入,並且還鼓吹人有這種潛能。結果,創意表現在藝術、科學與發明,以及政治與社會等層面都蓬勃發展。與中世紀工匠不同的是,文藝復興的創造者會自豪地自命為創作者並因而受惠。天才魅力,從文藝復興開始被視為一種個人優勢,直到今天都還是如此。
- 啟蒙時代
神是創造者的這個角色,最終在啟蒙時代被人(不盡然包含女人)所取代。在這個時期,頌揚理性與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術、好奇心及實證研究,齊頭並進。科學天才特別討喜,事實上許多致力於科學發展的社會,都在此時期追溯出自身的起源。
- 浪漫主義時代
重視理性很快就被關注感性所平衡,浪漫主義於是不知不覺誕生了。藝術的成就獲得肯定,而且創造力與藝術表達之間恆久的關係,也就在這個時期落地生根。隨之而來的,是熱中於病理學與心智疾病的研究,因為癲狂創作者這種形象,普受浪漫主義思想家、藝術家與作家所簇擁。瑪麗.雪萊的小說《科學怪人》便充分捕捉了浪漫主義對創作天才的看法,也就是天才總是反被自己創造的東西折磨。
- 二十世紀
上個世紀,創造力在科學研究領域誕生,大家感興趣的焦點,從神學家、哲學家漸漸轉移到精神學家,乃至於神經科學家。在上個世紀初期,創造力的理論,由精神分析與實用主義等早期學派所主導。行為主義的崛起對它沒太大助益,因為創造力屬於一種心智活動。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把創造力放在研究的圖譜中,並為它注入了多樣的主題(主要是認知性質的),像是構思、擴散性思考、頓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個世紀因世界大戰及其後的冷戰,社會發生劇烈轉變,該時代的科學家、領導者與軍事人才,被珍視為勝利與群體安全的守護者。
- 二十一世紀
電腦與網路、社群媒體與創意十足的迷因文化之普及,智能科技的誕生,交通運輸的進展,互聯世界的形成,在在都由創造性的行動所打造,反過來也形塑出創造力的實踐與科學。現在幾乎已經無法想像不使用科技或脫離各種(線上或線下的)社群,該怎麼進行創造?創造者與他們的受眾,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親近。與他人協同工作,包含跨境合作,隨時都能進行。當然,這不一定代表我們比前述那些時代創造得更多或更好。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今日的天才比過往更具「社會性」,他們的創作則更為「流通」。
以上這段簡史肯定是片面的。首先,這是依循西方世界的發展,忽略了其他文化場域也有他們的創造者事蹟及創舉,與西方世界平行存在,也吸引著西方人的興趣。再者,這些是從特定時期與趨勢中選取出來的史實。歷史年代都是連貫無法分割的,而且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這些概念總是跟人們如何看待生命、自然、社會、神祇及自我,全部交織在一起。
然而,如果想要從這多面向的歷史當中找到線索,我們可以思索一下,人們認為創造力的源頭是什麼,以及創造力是在何處「發生」。在這方面,很有意思的是,創造性行動的源頭,一開始是在人之外,來自神性型態的介入。漸漸地,這種影響被內化,而創造潛能變成個人天生的特徵,這種才能具有很多解釋,從遺傳與精神疾病,到特殊的個人特質與認知能力。這些詮釋都回到人的心理特徵上。
近幾十年來,這種說法又被當前互相串聯與持續擴展的合作網絡所取代。即便創造者(他們的基因、大腦與心智)仍然十分重要,創造力本身卻已經逐漸「轉移陣地」到互動與共同創造所發生的中間地帶了。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