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造力的典範轉移——從「他」到「我」,最後到「我們」

《【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造力的典範轉移——從「他」到「我」,最後到「我們」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創造力是天生的嗎?具備鮮活的想像力、美感和好奇心就能有創意?為何如今難以出現像達文西這樣的偉大創造者?網路霸凌、陰謀論等惡意行為也都隱藏著創造性?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理解創造力如何賦予世界無限可能。

我先前曾把這一歷史與文化上的轉變稱作典範轉移:從「他」到「我」,最後到「我們」的創造力典範。我在此處所說的典範是指,一系列對創造力的科學與主流信仰、實踐與態度。

在這個脈絡上,這項「他」典範,是把焦點放在天才層次的創造力與革命性的創舉上。那是專屬性與菁英式的觀點,基本上是把創造表現限縮在它最高的創造成就上,並把其他所有事物都貶抑為非創造性的(或者不那麼有創造性)。此外,我用男性第三人稱代名詞,是為了凸顯在高層次創造的思維架構中,歷來都是歧視女性的。

相反地,在「我」典範中,是創意個體的典範。它的格言就是每個人都有創造潛能,而且這種創造力可以透過教育取得。這是更「大眾化」的概念,雖然它仍是高度個人化的。

近幾十年,聚焦在個人與他們心理運作的概念,受到(重)新崛起的「我們」典範所挑戰,該典範認為創造是協作出來的。根據這種觀點,所有創造產物說穿了都是共同創造,一個人的創造行動之中,始終有他人有形或無形的參與。

這並不意味在削弱了天才與個人本位的主張後,「我們」典範就變成是理解創造力最好的途徑,或說它是目前的主流概念。事實上,因為必須與過去各歷史時代連結與呼應的這項附加價值,所以創造力觀念仍然一樣複雜。

「他」典範反映對天才的著迷(文藝復興),是既科學(啟蒙)又藝術(浪漫主義)的。「我」典範顯示的是基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掌握創造力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後,所形成教育的論述。與此同時,「我們」典範的主張,在組織與社會十分常見,其中團體工作與社會運動,像是羅馬尼亞示威便做到了跨越時代銜接公共型態的創造(史前時代),並為政治與民主激辯(古典時代)。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創意表現的起源、進程與作用》,日出出版

作者:弗拉多.格拉維努(Vlad Glăveanu)
譯者:何玉美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創造力是天生的嗎?
具備鮮活的想像力、美感和好奇心就能有創意?
為何如今難以出現像達文西這樣的偉大創造者?
網路霸凌、陰謀論等惡意行為也都隱藏著創造性?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理解創造力如何賦予世界無限可能。

人類的創造性行動從未停歇,從史前時代的「已知用火」、中世紀的雄偉教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與科學發明,乃至現今網路社群的迷因文化,在在展現了創造力的多重面貌。

創造力大抵被認為具有價值,因為它直接或間接帶來了經濟上的貢獻,所以我們才會積極培訓有創造力的學生、為企業帶來創造性、政治人物的政策也要創新。不過,創造表現的意義遠不只如此,在創造歷程中,我們與他人產生連結,建構出自我認同,也賦予生命更多意義。

創造力是在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中交織出的複雜現象,本書作者跨越學科界線,從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不同視角,試圖探索創造力的歷史、理論與實踐,有助我們辯證一些深刻又值得玩味的問題:

  • 一個人或一樣物品是否隱含創造力,該由誰定義?
  • 上個世紀看來有創意的東西,現在仍會被青睞?世人對〈蒙娜麗莎〉的高度評價如何能亙古不變?
  • 有創意的人究竟具備哪些人格特質?智商愈高愈有創造力?嚴謹的人難以產生創造表現?
  • 藝術、科學、政治等層面在創意表現上有何不同?
  • 創造力不但有大小之分、也有善惡之別?它屬於個人成就,或者歸功眾人協作?

創造力的運作和內在價值隨著社會變遷而演進,書中細剖創造力涉及的三大要素:創造者、創造物、創造歷程,循序漸進地說明創造力的源起與進展,包含創造者的心理特徵,創造力的推動者,創造物的生成乃至與特定文化勾連,開啟我們探索創造現象更深層知識的可能性。

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

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

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getImage
Photo Credit: 日出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