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見只要「愛台灣」就可以選上立委?

政見只要「愛台灣」就可以選上立委?
Photo Credit: Jimmy Yao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們表現得不關心政策和政績,當然許多政客也就不再在乎政策和政績。

Photo Credit:  Jimmy Yao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Jimmy Yao CC BY SA 2.0

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演講的時候,最常提到的就是和美國相比,英國選舉的造勢活動通常都只有四週長。反觀美國和類似制度的台灣,每個階段的選舉往往很早就開始布局,但人民往往不但對政策無感,更常有像是「這是為選票做的啦」、「他下一屆不選所以沒有作為啦」之類的感受。

當然和首相宣布才進行選舉的英國體制相比,台灣因為四年一次的固定投票日期,讓政治人物們有如此操作的機會。但相較於四年一選然後抱怨四年的我們,為什麼那九千公里外的島嶼國家人民,能靠僅僅四週的宣傳決定自己喜歡的、好的候選人呢?

在我看來是因為英國是一個關心政治人物「政策和政績」的國家。

我從小每到選舉期間就很介意一件事,雖然每一戶都有厚厚的一疊公報,但好像幾乎沒有選民看過上面的候選人政見。當我問周遭的親友為什麼要投誰的時候,大部分的人要不是模糊的說因為他好像人不錯,就是消極的說因為討厭另一個候選人。

選舉公報/Photo Credit: Wikipedia

「不過這個候選人有這項政見耶」,喜歡細讀公報的我會這樣問,但他們卻常對其吱吱嗚嗚的不知所云。我還有印象很多年前,有一位立委候選人在他的政見格子裡只寫下「愛台灣」三個字,而且他竟然還選上了。

因為我們不在乎政見,所以決定票投誰家的根據,就是選舉前那段時間候選人做了什麼事情,長則一兩年,短可以到幾星期甚至是前一天。我們的媒體也起了推波助瀾的效用。英國人可以在四週決定要支持哪位候選人,是因為每一位候選人的所作所為,在過去的每一天都被做審慎的檢視,因此選民的決定依據能在「政策和政績」,而不是「事件」。

反觀我們從新聞節目開始就鮮少關心政策。近來幾位縣市長候選人有那麼多的政策和政績角度可以去比較去切入新聞,但媒體選擇報導的竟然是連勝文大學期間去兔女郎派對這樣的主題,不論是真是假,看到這樣偏離政績政策而只報導事件的新聞,對受過新聞教育的我而言坦白說是十分令人心痛的。

當我們表現得不關心政策和政績,當然許多政客也就不再在乎政策和政績。

當然英國政府本身也有自己的問題,但是他們民主的成熟度和對政治人物的檢視態度,卻是值得我們討論。而其中的關鍵,就是人民和媒體一同持續的監督每個官員的政策和政績。

台灣的選舉文化在改變,但路還是很漫長。年底的七合一選舉,我希望台灣人能喚回理性,記住自己手中那張票的價值,以過往的政績表現和實質的政策內容,選擇比較每一個政治人物,然後投下不後悔的一票。漠視,甚至鄙視其它虛張聲勢或是手段奧步的候選人。唯有每個人都這麼做,台灣才能繼續一步一步成為更成熟的民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