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軍費達歷史新高的「令和大擴軍」,顯示日本防衛省野心與執政黨的內部矛盾

軍費達歷史新高的「令和大擴軍」,顯示日本防衛省野心與執政黨的內部矛盾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2023年度扣除國債費用和地方交付稅交付金後的一般財政支出為65兆9939億日圓,創歷史新高。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防衛費,未標注金額上限的「事項要求」費用激增,防衛省的概算要求金額變得缺乏透明性。本文將針對防衛省規模空前的概算要求展開分析探討。

文:谷田邦一

「事項要求」激增的背景原因

2023年度的防衛費概算要求光是已確定部分,就高達5兆5947億日圓。這個數字達到了歷史新高,鑒於戰爭形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防衛省提出了7項加強防衛力量的措施。比如,旨在應對中國「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防衛戰略的「Stand off防衛能力」、旨在消除飛機和導彈等多種空中威脅的「綜合飛彈防衛能力」、有效性在烏克蘭戰爭中得到證明的軍用無人機等「無人裝備防衛能力」,等等。

與往年概算要求的一大區別在於,此次有大量專案是沒有標注金額上限的「事項要求」。近100項未確定的事項要求被算作已確定部分,甚至有傳聞稱最終的如意算盤是「爭取達到6.5兆日圓左右」(政府高官言論)。

圍繞漫天要價後的實際預算,今後到年末這段時間內,防衛省將與財務省和執政黨展開多輪激烈談判。岸田首相提出「5年內從根本上加強防衛力量」的方針,明確表示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防衛費,這相當於給防衛省撐了腰。面對這種防衛費的「特需」,防衛省、國防相關議員、國防軍工產業等各方面的種種盤算錯綜複雜。

除了一些讓人感覺無視「性價比」的過分要求外,針對部分防衛裝備,據說國防相關議員和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支持者也是各持己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防衛問題專家們擔心的是,且不說金額的多少,關鍵是預算談判過程中能否給出明確的判斷。

可能成為爭議焦點的兩個項目

讓我們來看看爭議較大的兩個項目。一是作為Stand off防衛能力關鍵要素的「12式地對艦飛彈(SSM)」升級版。二是作為綜合導彈防衛能力關鍵要素的「神盾戰鬥系統搭載艦」。它們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12式SSM升級版可以將目前國產巡航飛彈近200公里的射程提升5倍以上,即射程超過1000公里,除了陸上發射外,還可以通過艦艇或戰鬥機發射。假如射程提升至1000公里,那麼某些發射地點的射程範圍將覆蓋中國沿海地區和北韓內陸地區。或許這是為了縮小與中國的飛彈實力差距,但如果根本不知道兩國到底存在多大差距,那就無法確定正確的討論方向。

美國國防部2021年發佈的《中國軍力報告》顯示,中國擁有大約1900枚彈道飛彈,大約300枚巡航飛彈,合計擁有超過2000枚陸基中程飛彈(射程500到5500公里)。這些飛彈是阻攔美軍等勢力進入第一島鏈內側的A2/AD戰略的關鍵利器,其中不少還可以搭載核彈頭。順便提一句,美國和日本沒有這種飛彈。一旦發生飛彈交鋒,日本將處於絕對劣勢。

通常來說,射程的提升需要跨越很高的技術門檻。飛彈的可靠性是基於探測攻擊目標,引導進行精準打擊的目標鎖定能力來評判的。

12式的上一代SSM(88式地對艦飛彈),僅憑自身攜帶的探測判定雷達,無法探測到在海平線另一邊航行的敵方艦艇。按照陸上自衛隊官員的說法,「單獨使用的極限距離為距海岸40到50公里」,為了克服其弱點,海上自衛隊的巡邏機會靠近攻擊目標收集對方位置資訊,通過衛星通信手段將資料傳達給飛彈發射部隊。

12式導彈進行了改良,可以在飛行過程中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隨時更新目標資訊進行引導,但要想具備準確命中1000公里外內陸地區攻擊目標的能力,尚有待今後的技術開發。順便提一句,美國戰斧巡弋飛彈的本體上配有被稱作「數位景象匹配裝置」的電子光學感應器,具有主動識別、探測目標的能力。

美軍強大的太空基礎設施體系為其提供了技術支撐,而日本並沒有這種力量。就算日本的國防軍工產業火力全開,恐怕也很難達到戰斧飛彈的能力水準。

防衛省到底打算如何精準命中1000公里外的目標呢?巡邏機或預警機不能入侵敵對國的空域。如果只是放飛出去,就會產生碰撞非軍事目標的風險。在野黨和部分媒體抨擊相關技術開發活動是在謀求「違反憲法的敵方基地攻擊能力」,但實際上,即使作為針對中國和北韓的威懾力量都讓人感到心裡有些不安。

GettyImages-51750299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不斷膨脹的建造費

另一個讓人擔憂的問題,是海上自衛隊的神盾戰鬥系統搭載艦。建造這種艦艇,說穿了就是放棄引入陸基神盾飛彈攔截系統之後的替代方案。

據稱,該艦艇將承擔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監控任務,目的是攔截北韓發射的飛彈。2020年已經召開內閣會議敲定要建造兩艘。按照已經公佈的設想,標準排水量約為2萬噸,全長不超過210公尺,寬度不超40公尺。和海上自衛隊最新的摩耶級驅逐艦相比,排水量達到2倍以上,全長也多了40公尺。

此前日本已經和美國企業簽訂採購合約,購買用於陸基神盾的「SPY7」大型雷達,放棄部署陸基神盾系統後,苦於如何使用「SPY7」,想到可用於艦載,於是計畫開始發生了變化。除了「雷達耗電量極大」(海上自衛隊官員言論)外,由於需要長時間部署在日本海負責飛彈預警,必須為船員提供寬敞的居住空間,所以船體變得更加龐大了。

起初給它的定位是專門用於攔截北韓飛彈的海上平臺,後來逐漸胃口變大,開始期待為其搭載12式SSM升級版,甚至應對中俄的高超音速武器。於是,建造費用不斷膨脹,不禁讓人擔心最終恐怕會超過引入陸基神盾的費用(約4000億日圓)。

圍繞SPY7艦的對立格局

比成本更致命的問題是,最終能否確保與美國海軍系統的相容性。SPY7原本是為了防範將來的高超音速飛彈等武器攻擊美國本土,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基於部署在阿拉斯加州的遠端識別雷達(LRDR)的新一代技術研發而成,並沒有設想過艦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