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二戰期間為團結泰國而推廣的「國菜」,如今成了全球家喻戶曉的「Pad Thai」

原是二戰期間為團結泰國而推廣的「國菜」,如今成了全球家喻戶曉的「Pad Thai」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式炒河粉」的魔力,就是簡單的食材卻又色香味十足,也是許多外國人認識泰國料理的一道「入門款」,而這道料理其實還跟泰國「國族主義」的建立有非常大的關係。二次大戰期間,當時的掌權者披汶決定從飲食出發,試圖將民眾透過這道「國菜」凝聚在一起,促進整個王國的團結和民族認同感。

有一年假期,我和先生的美國家人前往泰國普吉島(Phuket)旅行,傍晚,當我們走在海邊附近的夜市,先生的表弟和小攤販點了一盤「泰式炒河粉」(Pad Thai),就看老闆在炒鍋中依序放入雞肉、豆腐、豆芽、蛋、花生、河粉並加入調味,快速地翻炒後,一盤色香味十足的炒河粉就與切好的酸橙一併被放入餐盒中,看得吃美式漢堡長大的表弟目瞪口呆,甚至還堅持要給老闆小費。

這就是「泰式炒河粉」的魔力,簡單的食材卻能讓人念念不忘,也是許多外國人認識泰國料理的一道「入門款」,而關於這道飲食的出現,其實是跟泰國「國族主義」的建立有非常大的關係,首先要先從掌權者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1897-1964)說起。

是促進王國團結也是保護稻米資源

1932年,披汶在一場軍事政變後擔任國防部長,並在1938年成為總理兼陸軍總司令,手握政權與軍權。二次大戰期間,因擔憂當時還被稱為「暹羅」的泰國如鄰國的柬埔寨、寮國和緬甸落入他國手中,披汶決定從飲食出發,試圖將民眾透過這道「國菜」凝聚在一起,促進整個王國的團結和民族認同感。

Field_Marshal_Plaek_Phibunsongkhram
Photo Credit:Wikipedia
泰國獨裁者披汶頌堪(Plaek Phibunsongkhram,1897-1964)

除此之外,1938年泰國正逢稻米短缺,鼓勵民眾改吃河粉成為保護國家稻米資源的方法除了推行「河粉是你的午餐」為國人免費提供河粉餐車,還分送泰式炒河粉食譜,那是道融合花生、豆腐、雞蛋、豆芽、魚露、羅望子、棕櫚糖的美味河粉。由於製作河粉的稻米量僅是未經加工的50%,曬乾後還能保存更長時間,在伴隨禁止銷售中國和其他外國食品的禁令下,除了讓河粉成為國民飲食,也著實讓泰國稻米的儲備有了顯著的成長。

「泰式炒河粉」算是披汶實踐「國族主義」開的第一槍,「泰式炒河粉」原名本是「Gway Teow Pad Thai」,「Gway Teow」原是「粿條」(Kué-tiâu)的閩南讀音,後則改為「Pad Thai」,「Pad」是「油炸」的意思,「Thai」就是「泰式」,強調「泰」的本位主義不言而喻,而原本是暹羅的國名,也在1939年改名為「泰國」(Thailand),意為「自由之地」。

在1939年到1942年期間,披汶還通過了12項文化命令(12 Cultural Mandates),包括鼓勵吃泰國生產的食物、學習說泰語、尊重泰國國旗和皇家國歌,以及穿西式的褲子和裙子,Thailand and the Japanese Presence, 1941-45》作者Thamsook Numnonda就寫到,披汶執政下的國家政策就是一場「文化革命」,目的是「灌輸對泰國的熱愛,並激發人們對泰國所有事物的自豪感。」

Thai_culture_poster
Photo Credit:Wikipedia
披汶統治期間公布的了12項文化命令(12 Cultural Mandates),包括規範泰國人的衣著。

為何是炒河粉雀屏中選?

至於為何是選擇炒河粉來作為米飯的主食替代品?有說法是政府為此舉行了全國競賽,而根據Materializing Thailand》的作者,東南亞文化的人類學家Penny Van Esterik的研究,則是披汶因吃了管家做的泰國版河粉,覺得很對他口味。披汶的兒子Nitya Pibulsonggram,也在美國UCLA出版的飲食研究期刊《Gastronomica》一篇論文〈尋找泰式炒河粉〉(Finding Pad Thai)中,向作者Alexandra Greeley表示,在他父親將泰式炒河粉推廣成國菜前,他的家人就已經在吃這道料理了,但究竟是家庭廚師還是年邁阿姨的手藝,如今已不可考。

shutterstock_108158579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翻炒中的泰式河粉

若回到1930年代後期泰國經濟較困難的時空背景,便宜、營養又能填飽肚子的泰式炒河粉也的確是絕佳解方,Esterik在研究中就寫到:「當你將泰式炒河粉與其他麵條種類比較時,它含有大量蛋白質來源。它有雞蛋、花生、蝦、豆腐和豆芽,這些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

對此Nitya Pibulsonggram表示,父親認為推廣炒河粉對泰國人具正面效益,因為它非常營養,藉由在河粉中加入豆芽、花生、雞蛋和肉類,可改善泰國人的飲食習慣,讓人們可稍微遠離米飯搭配辣椒醬nam prik,而藉由這些食材的使用,也可幫助泰國本地農夫銷售農作,Pibulsonggram也分享,推廣節儉的父親,其實希望泰國人在自家菜園種植蔬菜。

shutterstock_38115988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固定有豆腐、蛋、豆芽的泰式炒河粉(主食通常會是雞肉或蝦),具有相當豐富的蛋白質。

雖說泰式炒河粉是「國族主義」的產物,但從這道料理在全球的推廣程度,實在不得不說這個「河粉政策」成果有目共睹,甚至成為全球泰菜的代言人,在美國華府泰菜集團「Tara Thai」擔任負責人、土生土長的泰國人Nick Srisawat就表示,要如何判斷一間泰國餐廳好壞的方法,就是先品嚐泰式炒河粉。

當然,Srisawat的法則僅適用於泰國以外的國家,因為在泰國,許多餐廳為了不與供應炒河粉的街頭小吃攤競爭,大多不會再提供這道菜,而「Pad Thai」也名符其實地,依舊是大眾用銅板價就能品嚐到最庶民的泰國「國菜」。

shutterstock_77953073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被稱為「曼谷最好的泰式炒河粉」的Thipsamai餐館。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