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二戰期間為團結泰國而推廣的「國菜」,如今成了全球家喻戶曉的「Pad Tha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式炒河粉」的魔力,就是簡單的食材卻又色香味十足,也是許多外國人認識泰國料理的一道「入門款」,而這道料理其實還跟泰國「國族主義」的建立有非常大的關係。二次大戰期間,當時的掌權者披汶決定從飲食出發,試圖將民眾透過這道「國菜」凝聚在一起,促進整個王國的團結和民族認同感。
有一年假期,我和先生的美國家人前往泰國普吉島(Phuket)旅行,傍晚,當我們走在海邊附近的夜市,先生的表弟和小攤販點了一盤「泰式炒河粉」(Pad Thai),就看老闆在炒鍋中依序放入雞肉、豆腐、豆芽、蛋、花生、河粉並加入調味,快速地翻炒後,一盤色香味十足的炒河粉就與切好的酸橙一併被放入餐盒中,看得吃美式漢堡長大的表弟目瞪口呆,甚至還堅持要給老闆小費。
這就是「泰式炒河粉」的魔力,簡單的食材卻能讓人念念不忘,也是許多外國人認識泰國料理的一道「入門款」,而關於這道飲食的出現,其實是跟泰國「國族主義」的建立有非常大的關係,首先要先從掌權者披汶(Plaek Phibunsongkhram,1897-1964)說起。
是促進王國團結也是保護稻米資源
1932年,披汶在一場軍事政變後擔任國防部長,並在1938年成為總理兼陸軍總司令,手握政權與軍權。二次大戰期間,因擔憂當時還被稱為「暹羅」的泰國如鄰國的柬埔寨、寮國和緬甸落入他國手中,披汶決定從飲食出發,試圖將民眾透過這道「國菜」凝聚在一起,促進整個王國的團結和民族認同感。

除此之外,1938年泰國正逢稻米短缺,鼓勵民眾改吃河粉成為保護國家稻米資源的方法,除了推行「河粉是你的午餐」為國人免費提供河粉餐車,還分送泰式炒河粉食譜,那是道融合花生、豆腐、雞蛋、豆芽、魚露、羅望子、棕櫚糖的美味河粉。由於製作河粉的稻米量僅是未經加工的50%,曬乾後還能保存更長時間,在伴隨禁止銷售中國和其他外國食品的禁令下,除了讓河粉成為國民飲食,也著實讓泰國稻米的儲備有了顯著的成長。
「泰式炒河粉」算是披汶實踐「國族主義」開的第一槍,「泰式炒河粉」原名本是「Gway Teow Pad Thai」,「Gway Teow」原是「粿條」(Kué-tiâu)的閩南讀音,後則改為「Pad Thai」,「Pad」是「油炸」的意思,「Thai」就是「泰式」,強調「泰」的本位主義不言而喻,而原本是暹羅的國名,也在1939年改名為「泰國」(Thailand),意為「自由之地」。
在1939年到1942年期間,披汶還通過了12項文化命令(12 Cultural Mandates),包括鼓勵吃泰國生產的食物、學習說泰語、尊重泰國國旗和皇家國歌,以及穿西式的褲子和裙子,《Thailand and the Japanese Presence, 1941-45》作者Thamsook Numnonda就寫到,披汶執政下的國家政策就是一場「文化革命」,目的是「灌輸對泰國的熱愛,並激發人們對泰國所有事物的自豪感。」

為何是炒河粉雀屏中選?
至於為何是選擇炒河粉來作為米飯的主食替代品?有說法是政府為此舉行了全國競賽,而根據《Materializing Thailand》的作者,東南亞文化的人類學家Penny Van Esterik的研究,則是披汶因吃了管家做的泰國版河粉,覺得很對他口味。披汶的兒子Nitya Pibulsonggram,也在美國UCLA出版的飲食研究期刊《Gastronomica》一篇論文〈尋找泰式炒河粉〉(Finding Pad Thai)中,向作者Alexandra Greeley表示,在他父親將泰式炒河粉推廣成國菜前,他的家人就已經在吃這道料理了,但究竟是家庭廚師還是年邁阿姨的手藝,如今已不可考。

若回到1930年代後期泰國經濟較困難的時空背景,便宜、營養又能填飽肚子的泰式炒河粉也的確是絕佳解方,Esterik在研究中就寫到:「當你將泰式炒河粉與其他麵條種類比較時,它含有大量蛋白質來源。它有雞蛋、花生、蝦、豆腐和豆芽,這些蛋白質含量非常豐富。」
對此Nitya Pibulsonggram表示,父親認為推廣炒河粉對泰國人具正面效益,因為它非常營養,藉由在河粉中加入豆芽、花生、雞蛋和肉類,可改善泰國人的飲食習慣,讓人們可稍微遠離米飯搭配辣椒醬nam prik,而藉由這些食材的使用,也可幫助泰國本地農夫銷售農作,Pibulsonggram也分享,推廣節儉的父親,其實希望泰國人在自家菜園種植蔬菜。

雖說泰式炒河粉是「國族主義」的產物,但從這道料理在全球的推廣程度,實在不得不說這個「河粉政策」成果有目共睹,甚至成為全球泰菜的代言人,在美國華府泰菜集團「Tara Thai」擔任負責人、土生土長的泰國人Nick Srisawat就表示,要如何判斷一間泰國餐廳好壞的方法,就是先品嚐泰式炒河粉。
當然,Srisawat的法則僅適用於泰國以外的國家,因為在泰國,許多餐廳為了不與供應炒河粉的街頭小吃攤競爭,大多不會再提供這道菜,而「Pad Thai」也名符其實地,依舊是大眾用銅板價就能品嚐到最庶民的泰國「國菜」。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The Oddly Autocratic Roots of Pad Thai(Atlas Obscura)
- Pad Thai: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Thailand’s National Dish(South East Asia Backpacker)
- The History of Pad Thai: How the Amazing Dish Came to Be(Thai Ginger)
- The History of Pad Thai(Asian Inspirations)
- The Origins of Pad Thai(PBS Thai)
- History of pad Thai: how the stir-fried noodle dish was invented by the Thai government(南華早報)
- Finding Pad Thai(Gastronomica)
- Finding Pad Thai | Alexandra Greeley(Gastronomica線上版)
- The Non-Thai Origins of Pad Thai(The Atlantic)
- History of Pad Thai as a Symbol of Nationalism in Thailand:(Story Maps)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