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謗罪」是否有箝制言論自由違憲之虞?憲法法庭14日進行言詞辯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十年來大家越來越常因為「罵人被告」捲入訴訟,然而根據統計最後被判有罪的不到1成;23年前,大法官認為毀謗罪並沒有牴觸憲法的保障的「言論自由」,如今大法官將再次進行討論。
朱姓台商、學者盧映潔、電台主持人許榮棋等人,因各種不同的原因罵人,犯「毀謗罪」而被判刑,他們認為,誹謗罪有箝制言論自由違憲之虞,聲請釋憲。憲法法庭訂於明(14)日上午進行言詞辯論,事實上毀謗罪是否侵犯言論自由,長期存在爭議,大法官在23年前曾提出合憲解釋;然而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言論自由議題越來越受重視,相關的司法案件近年倍增,而最後被起訴的不到三成,被判刑的不到一成。
憲法法庭明天將針對此議題再次討論,討論重點為《刑法》第310條誹謗罪是否侵害《憲法》第11條保障之言論自由,以及23年前的第509號解釋,是否有補充或變更之必要。
罵人屬於言論自由,還是犯法?
毀謗別人要被定罪,是否違反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根據大法官在2000年提出的509號解釋,當時大法官認為,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有明文規定,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保障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
不過為兼顧對個人名譽、隱私及公共利益之保護,法律還是可以對對言論自由依其傳播方式有「合理限制」,因此做成合憲解釋,當時更提到,假如妨害他人名譽都可以「賠錢了事」,「豈非有錢人就可以任意誹謗他人?」
系爭規定第 1 項及第 2 項誹謗罪是為了保護個人法益而設,符合憲法第 23 條規定;至於同條第 3 項規定,行為人雖然不能證明言論內容為真實,但依照所提的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那麼也不能用誹謗罪處罰,因此跟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旨趣沒有牴觸。
罵人被告倍增,但最後被判有罪的不到1成
根據法務部的研究報告,發現近十年來,大家越來越常「罵人被告」,近10年地方檢察署辦理妨害名譽及信用罪案件,新收15萬1753人,呈增加趨勢,自2012年1萬1008人增至2021年2萬1371人,10年間增加近 1 倍;新收人數占全般刑案比率亦呈上升之勢,自2012年2.2%升至2021年3.2%。
不過在檢察官偵辦之後,近10年妨害名譽及信用罪案件偵查終結15萬5168人,不起訴處分占72.3%,也就是說,有超過七成的人都沒被起訴,高於全般刑案之37.0%。其中轉介調解成立比率為44.0%,也就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在調解後不繼續打官司。
而那些繼續進行訴訟的人當中,最後裁判確定的有2萬3540人,但不受理判決占30.6% (較全般刑案高22個百分點),不受理者中有九成四為撤回告訴。
而最終判有罪者,有1萬4358人,也就是偵查終結之後,最後有罪判決不到一成,而被判有罪的人當中,其中判處拘役(占 47.4%)及罰金(占 48.9%)合占九成六,也就是因為毀謗罪被抓去關的人不到一成。當中違反刑法第30 條公然侮辱罪以判處罰金(占 59.2%)及拘役(占 40.2%)居多;第310條誹謗罪有七成五判處拘役、一成五為六月以下有期徒刑。
但多數的案件,幾乎都是無罪收場;像是旅美藝人張琍敏臉書上發文說高雄有3000億的重大弊案,「(前高雄市長)陳菊蛇鼠一窩…」被陳菊告,就判無罪。藝人舒子晨遭媒體報導「找黑衣人談解約」,舒子晨告前經紀公司負責人與記者,2人也都判無罪。
另外還有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在YouTube頻道爆料新竹棒球場整修花費12億元「A很多」,被認為是影射前市長林智堅貪污,因而挨告,台北地檢署審理後認為言論是針對公共事務與利益,最後給予不起訴處分。
2017年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分組會議也討論到此議題,當時與會委員決議《刑法》妨害名譽罪起訴率低,且最重刑責兩年屬輕罪,也幾乎都判易科罰金;為避免濫用國家訴訟資源,並保障言論、新聞自由,建議妨害名譽「除罪化」。但立法院至今仍未處理相關修法。
事隔23年的今日,憲法法庭將再次討論此議題
司法院日前公告,本次憲法法庭的討論重點為《刑法》第310條誹謗罪是否侵害憲法第11條保障之言論自由,以及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是否有補充或變更之必要。
目前《刑法》第310條的具體犯罪要件為:
- 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 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哪些人提出釋憲?
朱姓台商於2017年間,因為與從事月嫂工作的王姓女子,拒絕和他聯絡,兩人發生嫌隙,朱姓台商透過微信、LINE、臉書等軟體,警告王姓女子「沒回我,我就把妳跟人不軌的影片群發給妳家的人」,並且傳送性愛影片縮圖給王女的親友、員工,聲稱是「通姦證據」,指控王女作奸犯科。
檢方認定,朱男散布文字及猥褻圖畫而妨害王女名譽,依誹謗等罪起訴,台灣高等法院依散布猥褻圖畫罪、強制未遂等罪判朱7月徒刑,得易科罰金定讞。得易科罰金確定。
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盧映潔2013年4月2日在臉書上,指「某學院某位號稱刑事法專長的老師,在江國慶案確定無罪而抓了許榮洲時,在課堂上表示,法院應該要把許榮洲立即判死刑,不然正義蕩然無存(冏,號稱讀刑事法的人像紅衛兵一樣)」。
又指這位老師「又對學生說,為了逮捕犯人,可以強行攔下強徵市民的車子來追捕犯人(囧,美國警匪片看太多了吧),該位老師不懂何謂罪刑法定原則,不懂何謂拘束人身自由的保安處分(冏,大一的都懂)」等。
陳姓教授認為,她並沒有在課堂上講過要立即判許榮洲死刑,也沒說可強攔民車逮捕人犯,卻被盧罵是紅衛兵,控告盧刑事誹謗,與民事侵害名譽求償160萬;民事方面法院去年判盧應賠償10萬元,並在學校官網與校內公布欄道歉定讞;刑事部分,合議庭2015年8月認為盧映潔身為法學教授,沒有合理查證,即發言辱人,顯不可取,判盧映潔拘役40天,可易科罰金4萬元定讞。盧映潔上訴後,台南高分院維持原判,判她有罪確定。
AI驅動行銷新境界!微軟聚焦Copilot探究人工智慧創變行銷新動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銷人應該把最關鍵的時間,投注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在過去,多數行銷工作者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進入AI時代,人工智慧大幅改變行銷模式,想知道如何利用生成式AI提升行銷決策與執行效率?微軟與INSIDE POSSIBLE合辦AI社群聚會「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第一手解密行銷結合AI的使用情境,讓所有行銷人智慧工作、智勝未來!
身為行銷決策者或在第一線作戰人員,是否感覺永遠被時間追著跑?總希望有三頭六臂,同時要發揮創意靈感,又要兼顧數據洞察的雙軌能力,提升自家品牌的各種行銷成效;甚至行銷部門被賦予扮演業績助攻手,創建嶄新的顧客旅程、提供個人化行銷溝通,進而幫助品牌招攬新客、喚回舊客,挖掘更多潛在商機。
然而,要達到上述情境價值,行銷部門卻總覺得使不上力!原因為何?仔細觀察現在行銷成員的工作模式,可以發現行銷成員當前遭遇到幾類困境:
- 數據分析---進入MarTech時代,行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彙整數據分析,並且還要進一步洞察數據來優化決策
- 創意內容製作---需要不斷產製吸引消費者的內容,而且要同時兼顧創意與成效
- 多通路行銷---通路碎片化,行銷人需整合及管理多個渠道的行銷活動以觸及更多潛在顧客
- 廣告成效優化---伴隨數位廣告成本逐年增長,以及行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以有限預算轉換最高投資報酬率
- 因應變化的韌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擬定準確的行銷決策更具挑戰
上述難題,我們為什麼可以清楚得知?這些內容,其實我們也是運用生成式AI,透過精準提問來得知相關解答。另外,為了佐證資料正確性,從這些回覆的參考資料來源,我們也從調研報告,確實找到幾項真實的數據。
像是HubSpot最新發布的《行銷狀態報告》(The State of Marketing 2023),裡面就提到,平均行銷人員每天花多6小時在手動工作,相信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甚至是AI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他們的策略效率一定能贏過那些仍然沒有使用的群體。
翻轉行銷日常!微軟示範Copilot如何成為行銷人的絕佳助手
上述討論在在可以發現,現在行銷人員面臨的難題是相當多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將會更為複雜。AI,正是能輔助行銷人克服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長行銷成效的解方之一。
根據Gartner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所有組織當中,大約會有75%的行銷職能將會結合人工智慧,過往生產型的工作,將會轉行變成更具策略性的活動。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這一兩年積極把人工智慧導入到內部組織的行銷流程,從策略擬定到落地執行,以更敏捷且以數據為基礎的方式,來應對未來的商業挑戰。
另一方面,進入注意力破碎加上媒體分眾化時代,根據統計現代人每日平均接觸達4,000則廣告訊息,平均注意力時間剩下8秒。對行銷人而言,根據消費者輪廓進行明確地分眾,並且因應不同分群,設計出最適合的溝通內容以達到精準行銷,這些都能開始藉由AI提供輔助。
像是Dynamics 365 Customer Insights根據顧客過往的搜尋、互動、交易等行為數據,透過AI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找出產品喜好、平均購買量、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等具有價值的見解;搭配具有相似購買模式的其它顧客經驗這類洞察資料,藉此建立起個人化的顧客旅程,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提供預測性的產品推薦。AI能幫助品牌在不同檔期實踐精準行銷,也讓行銷人可透過分析儀表板追蹤成效,有助於行銷策略的優化。
對此,微軟攜手INSIDE將在12月15日,於台北艾麗共同舉辦INSIDE POSSIBLE AI社群聚會,以「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為主題,從數據洞察、媒體廣告創意、決策效率、乃至於AI衍生的著作權等多維度議題切入,提供行銷領域工作者,一場充滿實戰應用的知識饗宴。
本次活動議程,邀請KPMG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創新服務的林大中,帶來第一手最新2024行銷趨勢;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李致緯、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將分別從媒體廣告提案成功變現,以及行銷打造全新顧客旅程扮演業績助攻手等主題,剖析如何運用AI工具結合預測受眾輪廓、尋找潛在顧客的具體方式。
另一方面,微軟代表的相關講者,會從不同構面演繹AI的使用情境。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希望翻轉行銷長的思維,講解如何從不同角度理解AI、結合AI;台灣微軟技術專家林毓忻將說明Copilot的重點功能,重塑行銷人的過往工作模式;台灣微軟法務副總經理廖怡苓則從法律議題著手,探究創意工作使用AI生成內容需注意的規範。
不論您是企業C-level決策層或第一線作戰人員,只要渴望掌握最新MarTech行銷應用趨勢、以及希望知道怎麼運用AI,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這場「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將是揮別2023、放眼2024的交會時機,最重要的一場行銷盛會。


活動資訊
名稱: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
時間:2023/12/15(五)13:30-16:00
地點:台北艾麗酒店5樓 楓柏廳(110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8號)
活動名額數量有限,點此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