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叛逃案:終結台灣「核武夢」,半世紀以來對台灣軍力傷害最深的人

張憲義叛逃案:終結台灣「核武夢」,半世紀以來對台灣軍力傷害最深的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張憲義接受訪談,出版《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一書。他在書中強調,自己頂多算是背叛老長官郝柏村,但絕對沒有背叛國家。他是一心追求和平、維護人民最大利益的愛國者,還是讓多年心血功虧一簣、置台灣於軍事險境的叛國賊?

文:宋杰

1988年1月,中華民國總統溘然長逝,舉國哀悼。在這肅穆氣氛中劃破寂靜的,是一輛又一輛來路不明的水泥攪拌車,旁若無人地闖進戒備森嚴的中科院。中科院全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這所坐落在桃園郊區的神祕機構,一直以來進行著全國最機密的研究:製造核彈。

此前30年,隨著兩岸軍事力量益發懸殊,台灣當局轉而寄希望於核子武器,試圖躲過國際社會的查核,以研發核能電力的名義投入巨資開發核彈。據信再過兩年即可研發成功。然而就在蔣經國去世第3天,一群盛氣凌人的外籍人士抵達桃園,浩浩蕩蕩的車隊駛進中科院,拆除實驗室、封閉反應爐,甚而直接運走燃料棒,讓科學家們多年的苦心化為泡影。

台灣在這趟通往「核武俱樂部」的漫長旅程中走了近30年,卻在最後一哩路上慘遭突襲而功虧一簣。而讓台灣核武夢碎的故事開端,可能要從一個平凡五口家庭的日本之旅講起。

一去不返的機密行程

貝蒂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先生格雷是官拜上校的軍人。這天是1988年1月8日,一家人正要啟程到日本度假,孩子們興奮談論著夢想中的東京迪士尼樂園。由於丈夫忙於公務而留在台灣,她自己先帶2個兒子和1個女兒出發。

四人風塵僕僕抵達東京的飯店後,期待已久的旅程即將開始,一位神秘的女子卻突然出現在貝蒂面前,交給她一封丈夫格雷寫的信。信上用輕描淡寫的筆觸,訴說著晴天霹靂的訊息:「你們會從日本去美國,再也不會回台灣。」

正當貝蒂一頭霧水、想著平靜的假期怎麼突然泡湯時,該名女子才揭露身分:原來她是中情局幹員,已經跟格雷講好,負責確保貝蒂一行人取道日本、前往美國的安全。此時貝蒂才驚覺枕邊人的真面目——表面上是效忠國家的陸軍上校,暗地裡是中情局培養多年的軍事間諜。

貝蒂是洪美鳳(Betty Hong)移居美國後的化名,從此他們夫妻甚少以中文名字示人;而她的丈夫張憲義(Gray Chang),則被視為半世紀以來對台灣軍力傷害最深的人。

張憲義不僅是一介軍官,也是國家重點培養的核能工程師。1967年他從中正理工學院(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後,曾獲政府栽培到美國深造,取得田納西大學核子工程博士。學成歸國後,他進入甫成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中科院核研所)服役。這間號稱專研核能發電的「學術機構」,實則暗中執行蔣家政權發展核子武器的決心。

1960年代,中國在新疆羅布泊成功試爆原子彈,令蔣介石總統震驚不已,遂派遣心腹唐君鉑將軍出席國際原子能總署年會,力邀以色列核彈之父伯格曼(Ernst David Bergmann)訪台密談,在其建議下仿照以國模式設立了中科院。

另一方面,在中國掌握核武技術之後,台灣追趕腳步的野心一直為美國所擔憂。在蔣介石時代,美方的態度是默許甚至支持,在核能的技術交流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相關情資也都有所掌握。然而到了蔣經國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美國希望與中國打好關係,台灣當局發展核武的希望大勢已去。

1976年,外交部次長錢復還曾向美國大使館承諾,表明政府絕對不會發展核武。隔年,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也奉國務院之命,口頭與書面要求行政院長蔣經國停止研發核武。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在寫給卡特總統的備忘錄中描述,台灣已被迫終止重水反應爐研究計畫,美國施壓效果顯著。

shutterstock_2132459437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對美方關切陽奉陰違的台灣

儘管美國再三告誡,但與現今的北韓和伊朗一樣,當時台灣當局仍視核武為生死存亡關鍵,不可能輕言放棄。前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當時蔣經國一方面積極發展製造核武的能力,希望在5年之內完成,不只向南非進口鈾原料,也向加拿大購買核子反應爐,並向歐美購買從核廢料中提煉鈾原料的技術,另方面則是一再對外宣稱,研究核能只用在和平用途。

在能屈能伸的陽奉陰違之下,以發展核電為掩護的中科院核研所,仍為台灣的核武之路保存了一線生機。

正是在這樣波詭雲譎的背景下,張憲義在此貢獻所長,參與研發核武的國家大計。他有一位同事名叫賀立維,兩人都是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系的校友,後來也受到唐君鉑將軍的賞識,赴美取得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子工程的博士學位。

當年賀立維一抵達美國,馬上就有當地人找上他,從他的專業學科切入話題,希望聊聊台灣核能發展的動向。賀立維敏感的神經馬上警覺,這是情治人員在刺探台灣的核武秘辛,因此立刻回報台灣的長官。上級也指示他反向利用這條關係,循線了解中情局究竟想知道什麼。

而在張憲義這邊,美方從1982年開始就持續與他接觸,當時他雖然感念國家栽培,內心仍有些許動搖。41歲時,張憲義晉升至核研所副所長,掌握更多研發機密。兩年後,蘇聯發生車諾比核爆事件,讓他終於開始認真思考:核能的存在,對台灣到底是福是禍。美方人員也透過途徑對他曉以大義,強調停止核武發展是和平之舉,對兩岸都有好處。

苦思良久之後,張憲義終於被說服了,出生於海南島的他,不想看到「兩岸的中國人」自相殘殺。從那刻起,他從一個單純的軍方技術人員,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牌局中足以翻轉命運的底牌。

在通過嚴密的測謊後,中情局確認他並非雙面間諜,正式吸收他成為中情局的專案對象,每3個月在士林夜市進行會談。中情局在各個層級佈了諸多消息來源,並不需要張憲義偷渡機密資料,而是希望他能協助確認其他情資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