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加坡因應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台灣能有何借鏡之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聽完李顯龍2022年的國慶演說,我悟到身為地緣政治主角之一的台灣人,對於地緣政治的危機意識實在太低。政府沒有自己的一套印太戰略政策,國民對於印太一詞也過於陌生。新加坡所面臨的歷史與地理因素,相對台海局勢輕緩許多,卻能擁有高度危機意識,我認為是台灣人值得反思的議題。
文:唐啟鈞(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成員)
今年初,有台灣網友翻出李顯龍評論香港與台灣的房價問題的影片,剪輯發布後引起台灣網友的注意,接著台灣新聞媒體也開始報導此事。我透過了YouTube的演算法找到了這部影片的出處,即是新加坡總理辦公室的YouTube官方頻道。原始影片是2013年李顯龍接受記者訪問時,評論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如何分道揚鑣,內容確實點到台灣年輕人的痛;但是我認為另外一部同樣是由新加坡總理辦公室發布的影片——由李顯龍在2022國慶演說談及地緣政治,更值得台灣人民去觀看。
2022新加坡國慶演說
演說中,李顯龍向民眾解釋,為何新加坡政府要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舉是否代表新加坡選擇和美國站在同一邊對抗俄羅斯?
疫情對新加坡國內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外面世界的變化使地緣政治成為近年顯學,李顯龍總理注意到了這件事,並告訴國人其重要性。
「反對強權即是公理」是新加坡向來的立場,李顯龍告訴國民,新加坡之所以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站在維護主權的立場,而不是在俄羅斯與西方陣營之間選邊站;他進一步說明,維護國家主權的立場是必須明確、不能含糊的,新加坡地鄰大國且是亞洲最小的成員國之一,故危機意識較他國強烈,唯有明確反對強權的入侵,萬一有天新加坡同樣面臨侵略,世界上其他國家才願意申手幫助新加坡。為了證明新加坡政府沒有雙標,李顯龍舉了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時以及1978越南入侵柬埔寨時新加坡同樣明確表示反對的例子。
整段影片7分鐘,李顯龍演講過程極其流暢且邏輯清晰,台下觀眾則是安靜聆聽未拍手,看起來就像是李顯龍為國民上了一堂課。
聽完李顯龍的一番演說,我悟到身為地緣政治主角之一的台灣人,對於地緣政治的危機意識實在太低。政府沒有自己的一套印太戰略政策,國民對於印太一詞也過於陌生。新加坡所面臨的歷史與地理因素,相對台海局勢輕緩許多,卻能擁有高度危機意識,我認為是台灣人值得反思的議題。
本文接下來將進一步探討地緣政治帶給新加坡的挑戰與機會,並且思考台灣有何學習之處。
歷史與地理因素為新加坡人民添加危機意識
新加坡的國家所在環境,與台灣相比可說是安全許多,但為何該國在軍事方面付出特別多努力?不但成年男性需要服2年兵役,國防預算甚至比周邊國家總和還多,這可以從歷史和地理因素找到線索。
新加坡社會主要由華人組成,國家人民歷經百年的坎坷之路才有今日的繁榮。李顯龍在2019及2022年的演說都曾提及,新加坡華人從「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新加坡人經過共同奮鬥,國家認同不再是中國而是新加坡,有了歸屬感與凝聚力。
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出於己願,而是被馬來西亞踢出,李光耀甚至為此落淚。剛獨立的新加坡缺乏資源,社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況,加上與馬來亞和印尼的關係並不算好,可說是充滿內憂外患。當時共產黨又在此地區逐漸擴大勢力,即使新加坡能和他國當局保持和平,卻不能保證他國政局能夠保持穩定而確保區域安全,故新加坡亟需提升國防能力,除了受到英國及澳紐的保護,也積極尋找以色列、中華民國進行軍事合作。
1970年代尼克森主義興起,美國把他國安全問題丟回各國本身,這引發東南亞乃至大洋洲各國政府擔心共產黨可能向南滲透,於是英、澳、紐、新、馬在1971年成立「五國聯防」(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以維持新馬地區的區域安全。雖然英國後續又考慮國力與國內經濟因素而逐漸撤出亞洲,但幸好後來馬共面臨分裂以及失去中共援助逐漸式微,此地再度迎來和平。
這些波折就是造成新加坡至今仍對地緣政治風險保有高度意識的原因之一。國土小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從歷史脈絡也可以找到線索。
馬六甲海峽戰略
新加坡戰略位置重要,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南海互通必經之地,為其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若此地產生安全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新加坡,而將攸關全球貿易的穩定。近代新加坡除了受到舊有思維影響,反恐、打擊海盜亦受該國所重視;故新加坡除持續提升自我防衛能力,自1990年代起也與美國加強安全合作。於是,新加坡有了美國的安全協助,美國亦藉此維護其在南海的利益,而得以運用該國的海空基地。
新加坡距離台海遙遠,且未涉入南海主權爭端,那麼這塊區域的安全與新加坡有何關係?事實上,馬六甲海峽的安全問題不是單方面影響其他地區的穩定,南海、台海都是世界上繁忙的航道,若中美在南海或台海發生衝突,全球貿易受阻,馬六甲海峽作為連接兩大洋的國際水道,自然會受到牽連,故此地區穩定與否理當也會影響新加坡的利益。

若台海發生衝突,除了美、日、台,新加坡也可能很快會涉入這個爭端。即使中國已在緬甸及巴基斯坦尋找石油運輸替代道路,但至今仍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且此路徑亦是成本最低的選擇。故當台海或南海發生衝突,馬六甲海峽最窄處僅2.8公里,美軍若在馬六甲海峽對中共船隻進行封鎖,便能大幅降低其補給能力。此外,有新加坡學者莊嘉穎曾提出,美、澳、新三方有相當密切的軍事合作,一旦台海有事澳洲就有可能參與,新加坡則可能涉及轉運事務,且中方亦可能施壓新加坡或藉由同宗同祖、同言同語來煽動新加坡反美情緒,故中美在台海或南海的糾紛對新加坡的影響,恐怕比一般人所想像地更深遠。
新加坡在國際想要扮演的角色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