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有科學證據,我們需要擔心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傷害人體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許多研究論文的結論都是塑膠微粒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它們的證據其實是相當薄弱。所以,在下面我就列舉幾篇綜述性的論文或報導,供大家參考,以免大家不斷的生活在恐懼中。
讀者劉先生2023年1月14日在〈塑膠微粒,您一定吃過,但有害嗎〉的回應欄留言:
請問林教授至今有無學者發表相關科學論文統計,哪種材質的塑膠瓶其釋出的塑膠微粒較少?
我給他的回覆是「塑膠微粒是塑膠經分解所產生,來源為受汙染的環境及水源。塑膠瓶本身不會釋出塑膠微粒。」
我是在2018年10月24日發表〈塑膠微粒,您一定吃過,但有害嗎〉,而在結尾有這麼幾句話:
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擔心這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呢?……那就請您考慮選擇不要生活在恐懼中。畢竟,第一,您躲不開塑膠微粒,第二,塑膠微粒已存在數十年,但目前還沒有任何相關疾病案例……
由於這篇文章已經發表四年多了,所以我就再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最新的資料。不出所料,有許多研究論文的結論都是塑膠微粒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它們的證據其實是相當薄弱。所以,在下面我就只列舉幾篇綜述性的論文或報導,供大家參考。
2021年發表在《Nature》的〈Microplastics are everywhere – but are they harmful?〉(塑膠微粒無處不在——但它們有害嗎?)寫道: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生態毒理學家Tamara Galloway說:你吃進去的東西大多會直接通過你的腸道並從另一端排出。」
「領先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沒有已發表的研究直接檢驗塑料顆粒對人的影響。 唯一可用的研究依賴於將細胞或人體組織暴露於塑膠微粒的實驗,或使用小鼠或大鼠等動物。」
2022年發表在JAMA的〈Microplastics Are Found Outside in Nature and Inside the Body—but Evidence of Health Risks Is Inconclusive〉(塑膠微粒存在於自然界和體內——但健康風險的證據尚無定論)寫道:
「隨著對微塑料碎片的擔憂不斷升級,有關代謝、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接觸導致的疾病風險以及長期影響的問題仍未得到解答。」
2022年發表在《Animals》的〈Is Wild Marine Biota Affected by Microplastics?〉(野生海洋生物群有受到塑膠微粒的影響嗎?)寫道:
「本綜述提供了有關塑膠微粒對野生海洋生物的不利影響的詳細信息,包括組織損傷、魚類狀況、氧化應激、免疫毒性和遺傳毒性。 在 CiteSpace(6.1.R3 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德雷克塞爾大學)上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以驗證有多少論文研究了對野生海洋物種的影響。
結果顯示共有395篇文章,但只有22篇真正提出了對海洋生物群的影響或影響的數據,其中只有12篇文章強調了負面影響。
本綜述表明,與在實驗條件下發現的結果相比,在野生生物體中觀察到的影響沒有那麼嚴重。 對野生動物直接攝入塑膠微粒造成的負面影響的了解仍然有限。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充分了解塑膠微粒的作用以及對野生海洋生物、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不利影響。」
2023年發表在《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環境地球化學與健康)的〈Research advances of microplastics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s of microplastics on terrestrial higher mammal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塑膠微粒研究進展及塑膠微粒對陸生高等哺乳動物的潛在健康風險:文獻計量分析與文獻綜述)寫道:
「目前,已在人類糞便、血液、結腸、胎盤和肺部發現塑膠微粒,但尚不清楚這是否與相關的全身性疾病有關。 體內外研究表明,塑膠微粒透過氧化應激、細胞凋亡和特定途徑引起腸道毒性、代謝紊亂、生殖毒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污染物和神經毒性的綜合作用方面,塑膠微粒的作用仍有爭議。」
從這幾篇文章就可看出,塑膠微粒是否會對野生動物或人類造成危害,目前仍然沒有答案。所以,我個人認為,實在沒有必要生活在恐懼中。畢竟,人類的壽命並沒有因為塑膠微粒的增加而減短。更何況,既然塑膠微粒是無所不在,那想躲也無處可躲,不是嗎?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