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追討國民黨社團「黨職併公職」溢領退休俸合憲,落實轉型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民黨社團例如救國團等地方工作過的人,那些社團期間的年資能不能算是公務員的年資?可不可以領公務員的退休金和優惠利率?銓敘部開始追回溢領的退休金之後有許多人不滿聲請釋憲,而大法官們認為,這並沒有違憲。
在國民黨時代,不少人擔任國民黨黨職或救國團等國民黨附隨組織職位,這些人後轉任公職,年資繼續計算,退休金、18%優惠利率等也都依此計算。在轉型正義及年金改革政策下,2018年4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黨職併公職條例》(全名為《公職人員年資併社團專職人員年資計發退離給與處理條例》),「黨職併公職」的退休人員將重新計算退俸,過去溢領部分被要求返還。
這些人和部分地方法院聲請釋憲,認為這個法令侵害他們的財產權,憲法法庭在去年12月進行言詞辯論,並在今天正式宣判,結果大法官們認為,當時的年資合併計算本來就不合理,在救國團等社團工作並不算公務員;這些規定和追回退休俸的作為,是為了合乎轉型正義,避免國家重蹈覆徹威權統治,因此全部合憲。
銓敘部追退休金,被追者認為財產權被侵害聲請釋憲
國民黨的附隨組織「民眾服務總社」當年憑「黨職併公職年資互相採計要點」,讓國民黨工不論黨職轉公職或公職轉黨職,都可相互採計工作年資,導致從政府部門退休的公務人員年資,若包含國民黨工的年資,也可一併計算。
包括救國團、國民黨各地方黨部、知青黨部、民眾服務社、台灣省青年服務團,或在國民黨的《幼獅文化》任職者,還有已民營化的公營事業人員,與轉任大專院校的學者,不但可申報合併公職年資,存款利率也優於市場行情。若加上黨職年資,每人每月將可多領數千元至上萬元退休金。
《黨職併公職條例》生效後,銓敘部開始向黨職併公職的公務員追討溢領的退休金,共有220名公職人員,其中政務高官溢領退休金有17人,以前監察委員黃肇珩溢領543萬元居首,僑委會前副委員長王能章溢領495萬元居次;前考試院長關中排名第3,溢領351萬多元。
相關退休公務員和救國團陸續提起提起訴願遭駁回後,接著向各地法院提起訴訟。像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因「黨職併公職」被追討溢領退休金163萬多元,胡志強繳還溢領款後提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胡志強敗訴,胡不服提起上訴又被駁回,全案確定。
而黃肇珩於1961年至1982年間在《中央通訊社》任職期間的公保年資及優惠存款利息共新台幣543萬餘元。黃肇珩訴願遭駁回後提起行政訴訟。被追討543萬餘元的前監委黃肇珩、救國團和部分地方法院向大法官聲請釋憲。今(17)日憲法法庭宣判,大法官認為,新的規定沒有違反憲法的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等,規定都合憲,因此救國團等團體在最後的釋憲關卡敗訴。
《黨職併公職條例》第4條規定,黨職併公職者,應由最後核發退離的給與機關,扣除已採計的社團專職人員(黨職)年資後,重行核計退離給與;第5條則規定,有溢領退離給與者,核發機關應自條例施行後1年內,以書面處分命領受人(政務人員)或其經採認的社團專職年資所屬社團返還。這邊所稱的黨職,包含國民黨各級黨部、反共救國團、中國童子軍總會等。
聲請釋憲的法官主張,該條例針對已核計並實際領取退離給與的黨職併公職者,要求相關機關重新核算其公保投保年資、減低得受領的金額、命返還溢領金額,且無權利行使期間的限制,違反了法不溯既往、平等、信賴保護、不當聯結禁止等原則,侵害了憲法保障的財產權。
大法官為什麼主張全部都合憲?
根據判決理由書,大法官許宗力今天也在憲法法庭上做出解釋,幾個爭議的條文,主要是為了落實轉型正義的立法,為改正過去在黨國體制之下,政黨違反憲政秩序所造成的不法結果,讓國家重回正常軌道。大法官也指出當時銓敘部所處「特殊政政治經濟環境下」,定出這樣的年資互相採計的規則,明顯違反了上位規範,有重大瑕疵。
另外針對救國團,大法官也表示,雖然形式上,救國團好像屬於當時的國防部,不過救國團的成立沒有相關行政組織法作為依據,而且本身的組織運作也和一般行政機關不同,只是民間社團性質;當時在救國團任職的人,也沒有經過公務員的考試等資格,因此把救國團的年資也計入公務員,本來就不合理。
大法官另外也說明,雖然銓敘部去追繳過去給出的退休金,但是轉型正義具有特別重要的公共利益,就是為了避免國家再次重蹈覆轍黨國的威權體制,因此並不違背法律的不溯及既往和平等原則。
另外大法官也說,假如這些要被追繳退休金的人,每個月領的總額低於新台幣2萬5000元,就還是以2萬5000元發給,另外如果遭逢變故或是有重大財物損失,沒辦法一次還清這些錢,也可以依法申請「分期付款」,所以相關的追繳辦法,已經做了避免「過於苛刻」的狀況發生。
針對此次釋憲判決,15個大法官當中,吳陳鐶、蔡明誠2位大法官,針對所有的判決主文皆不同意。另外還有4位大法官雖然認為法條沒有違憲的疑慮,不過要追繳這些人的退休金時,應該有更多的配套措施,避免過於苛刻。
另外根據司法院新聞稿指出,針對政務人員溢領與執行情形,依銓敘部統計資料顯示,至去年12月31日止,共計17名曾任職於中央機關的政務人員溢領退離給與,金額共計新台幣3404萬6569元,均已由政務人員或其所屬社團返還完畢。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