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人被打壓才來台灣嗎?雖然獨中統考文憑不被政府承認,但離開未必就是「悲情」

大馬華人被打壓才來台灣嗎?雖然獨中統考文憑不被政府承認,但離開未必就是「悲情」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馬來西亞華人到台灣或中國留學時,台灣人或中國人對馬來西亞華人之所以選擇來大中華地區升學的認知,可能會覺是因為受到母國政府的壓迫和不公對待,這可能因為有不少獨中生背景的留學生有關。 事實上,獨中生並非馬來西亞華人的多數,對於是否該承認統考,許多人也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就在今年2月,馬來西亞教育部長法迪娜在國會下議院回應時指「政府目前不認為承認統考文憑是優先事項」,且「政府無義務撥款獨中」,使獨中與統考議題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馬來西亞華人在中國或台灣留學,被問到的問題多圍繞在「你的普通話/國語怎麼說的這麼好?」當我告訴他們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接受的教育也使用華語,甚至會講粵語及閩南話,有者會對我們的身分嗤之以鼻,認為我們是新移民,是和他們搶學籍的假外國人;或覺得我們是因為受到國內政府的壓迫和不公對待,才選擇來大中華地區升學,而有此一觀點者,多少聽過馬來西亞有獨中(獨立中學)的存在,也許所認識的馬來西亞友人就是獨中生。

多數人之所以會抱持這樣的誤解,主要是因為不了解華人在東南亞的生存樣貌。實際上,東南亞華人社群不能一概而論。東南亞不同國家華人的佔總人口的比數不同、融合情況的差異、民族國家的政策方向,都導致各國對華人身分的認同、地位,以及華文或華人方言在當地的通用情況有所差異。

多元的教育體系

馬來西亞華人基於人口佔比眾多,自然形成了有利於以純母語溝通的聚落和社群。據統計局數據,1957年馬來亞獨立初期,華人人口便佔總人口630萬中的39.6%,約230萬人。就算如今華人人口佔比逐年下降,2022年的統計數據中馬來西亞仍有680萬華人,佔比約22.9%。因此,當地的華人性(Chineseness)更顯著、華人文化更易於存續,甚至小學華文教育在獨立後被納入公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

馬來西亞的公立教育體系提供多源流的小學教育,某種程度上馬來西亞人可以自由選擇受教語言。一般而言,華人家長會在小學階段讓孩子接受母語教育。

馬來西亞的公立學校主要分為「國民」(Sekolah Kebangsaan)和「國民型」(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學校,前者以國語馬來語作為學校溝通媒介語,後者則是華文與淡米爾文(Tamil)。不僅如此,國民型小學還擁有華文與淡米爾文版本的各科目課本,並且在考試中也能使用這兩種語言作答。因此,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語境中,「國小」或「國中」是俗稱「馬來校」的國民小學或中學;而「華小」或「華中」意指華文國民型小學或中學。

截至2021年,在小學方面馬來西亞全國共有5872所國小、1301所華小和527所淡小;中學則有1985所普通國中、81所華中,以及私立的63所華文獨立中學,簡稱「獨中」。

到了中學階段,馬來西亞華人的教育語言才出現真正的分流。2021年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主席王鴻財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大約62%的華人會就讀國民中學;其次,約20%華人就讀國民型華文中學;再來才是民辦的私立「獨中」,約有15%。此外,國民中學與國民型華文中學的差別在於,儘管兩者的教學媒介語是馬來語,但後者的華文科是必修的,並擁有獨立的華人社會賢達組成的董事部,校園的華人文化氛圍較重,而前者是在純馬來語教學的環境內,並不一定有上華文課,學生也不一定被鼓勵在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的考試中選報考華文,理由是避免影響整體成績。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TNL+ 首月體驗價 1 元,
加贈 LiTV 首月免費(見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