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宏斷交展現台灣、美國、宏都拉斯三方的「務實」,學者:強調邦交國數量的日子已過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包括宏都拉斯在內已失去9個邦交國,不過學者表示,台灣現在與美國、日本、中東歐都是屬於民主陣營,台灣的戰略地位也站在最前線,高科技產業又是全球發展不能沒有的東西,台灣手中是「有籌碼發展實質外交的」,過去那種強調邦交國數量的日子應該已經過去。
我國中美洲友邦宏都拉斯今(26)日宣布與我斷交,不與台灣維繫任何關係或官方接觸,我國外交部隨後也召開記者會,宣布即日起終止與宏都拉斯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全面停止雙邊合作計畫,結束自1941年以來82年的外交邦誼。
這也是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我國接連在中美洲失去的第4個邦交國。中美洲的斷交潮從南到北自巴拿馬(2017)、薩爾瓦多(2018)到尼加拉瓜(2021),如今位於中部的宏都拉斯也轉向中國,我國在中美洲僅剩貝里斯與瓜地馬拉2個邦交國。
宏都拉斯是中美洲第二大國,國土面積11萬2492平方公里,約為台灣3倍大。與宏都拉斯斷交,我國將關閉大使館與駐汕埠總領事館2個駐外館處。

宏都拉斯外交轉向的原因?
宏都拉斯這次的外交轉向,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教授黃富娟認為主要是宏都拉斯的債務到期。黃富娟指出,宏都拉斯的內外債務已經達到200億美元,在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借不到錢,透過很多方式找錢但都有困難。
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Xiomara Castro)2022年1月上任時,該國有近157億美元的公債,佔該國生產總值GDP的59.3%,超過三成的國家預算必須用於償還債務。
卡蕬楚總統上任後面臨的債務危機,或許說明了宏都拉斯近年對我國漸行漸遠的跡象。根據《中央社》引述知情人士,卡蕬楚去年1月上任後,外交部擬與宏國洽談包含醫療、農業援助的雙邊合作架構,宏國一直推辭不簽,反獅子大開口三條件,包括提供4500萬美元蓋醫院、3.5億美元蓋水壩,及協助償還國債20億美元,宏方同時也向中國索討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說,雖然台灣設法找其他國家協助宏都拉斯蓋水壩,對於宏國對台積欠的4.89億美元貸款,也同意協商調整還款方式,卻遭宏國外長「已讀不回」。
「跟台灣斷交、轉到中國最大的好處,就是貸款的部分」,黃富娟說,疫情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面臨高債務、高通膨的現象,美國為首的銀行組織不會無上限的超額借貸,但中國通常不依照國際金融嚴格的審查制度,「他覺得你有好處,就拼命貸款給你」,這對包括宏都拉斯在內的許多拉丁美洲國家,都具吸引力。
黃富娟指出,拉美6億人口裡面有1億多都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要是倒債將會產生嚴重的後續影響,與中國建交有錢、有市場和借貸,建交的決定對宏都拉斯來說,「真的比較務實」。
宏都拉斯對台灣的重要性?
前總統李登輝在1988年上台,以當時的經濟實力推動外交,一度讓邦交國數量增至31國,不過近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北京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在外交上擊敗台灣,如這次宏都拉斯向我國提出高價索求,外交部長吳釗燮坦言中國介入的痕跡很明顯,但也表示,我國不與中國進行金錢競逐。
不願意與中國金錢競逐,失去宏都拉斯對台灣的影響,淡江大學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研究中心主任宮國威直言,「宏都拉斯本身對台灣沒什麼重要性」,台灣與宏都拉斯的雙邊貿易約2億美元(約45億台幣),產品主要是農產品、海鮮、廢鋼鐵,但都有替代性,斷交就是少一個邦交國的數目。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則指出,台灣失去宏都拉斯主要是擔心在中南美洲掀起骨牌效應,特別是巴拉圭(4月30日)和瓜地馬拉(6月25日)今年將舉行總統大選,如果反對派獲勝,可能也會做出和宏都拉斯一樣的決定。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外交?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包括宏都拉斯在內已失去9個邦交國,不過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鄭欽模告訴《關鍵評論網》,國家應該朝「實質外交」方向走,直言「過去那種強調邦交國數量的日子應該已經過去了。」
鄭欽模說,除了中共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迫使邦交國與我國斷交外,「這些國家和我們的共同的價值沒有那麼大」,他指出台灣現在與美國、日本、中東歐都是屬於民主陣營,台灣的戰略地位也站在最前線,高科技產業又是全球發展不能沒有的東西,台灣手中是「有籌碼發展實質外交的」。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曾任職美國國務院負責中國與加勒比海外事官員賴薩魯斯(Leland Lazarus)也建議,無需以邦交國數量衡量台灣的外交成果,他指出,台灣擁有製造全球90%先進晶片的製造商(台積電)、台灣在農業技術、公共衛生和語言教學等領域國際也是有目共睹,台美應該努力讓這些和台灣沒有邦交的國家,願意繼續把台灣當成重要夥伴。
《日經亞洲》上月報導指出,蔡英文上任後,台灣一直專注於與其他民主國家的「非正式關係」(unofficial relationships),包括與美國、日本及中東歐國家。雖然這些國家在外交上並未承認台灣,但與這些國家的非正式關係,能夠在外交、經濟和國安領域上幫助台灣。
不過這樣的外交模式,在台灣仍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前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黃奎博指出,維繫邦交不只是經貿的問題,中華民國的主權還是要靠這些國際友邦的支持,需要邦交國提案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直言「台灣不能走索馬利蘭0外交模式」。
宏都拉斯對美國的重要性?
宏都拉斯傳出與我國斷交時,美國雖派出總統特使陶德(Chris Dodd)到宏都拉斯與卡蕬楚見面,但陶德會後轉述會談內容說,「基本上離開台灣這個貿易夥伴,並尋求中國大陸的想法,這是(宏國)政府能做的決定,我們會尊重」,被質疑美國支持台灣力道不夠。
最新發展:
-
回顧1974年駐宏都拉斯大使俞國斌之死,拉丁美洲為何成為台灣外交官的不祥之地? 4月前
-
阻止中國再奪我邦交國,美眾議員提案禁止外援與台灣斷交的國家 5月前
-
台灣拉美友邦六年斷交五國,下一個會是巴拉圭或瓜地馬拉? 5月前
-
「過境外交」升級直接訪美?中共猛挖我國外交牆腳,最後可能得不償失 5月前
-
中華民國與宏都拉斯從建交到斷交,80年來見證美國對拉美控制力的消長 5月前
-
台灣貼心提出「雙重承認」主張,讓嗷嗷待哺的亞非拉國家,有個向中國要錢的好藉口 5月前
-
從「漢賊不兩立」到「雙重承認」,台灣和中國曾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5月前
-
宏都拉斯要求台灣30天內撤離大使館,美國務院強調蔡總統出訪過境符合政策 5月前
-
馬英九妄想「和平路線、曲線救國」,北京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5月前
-
宏都拉斯與中國建交,台灣民間為何波瀾不驚甚至「慢走不送」? 5月前
-
宏都拉斯宣布與台斷交,我外交部:全面停止雙邊合作計畫,撤離大使館與總領事館 6月前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