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把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歸功於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聚會,是一個神話故事

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把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歸功於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聚會,是一個神話故事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的所得從1960年代初期以來持續地高速成長,被經濟學者視為是奇蹟。事實上,20世紀的百年期間,台灣經濟成長的軌跡,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對於研究經濟成長機制的學者來說,台灣自20世紀初以來的成長經驗,極具教育意義。

文:吳聰敏

【26. 遠上寒山】

26.2 純晶圓代工

張忠謀的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詳。他出生於浙江,1948年國共戰爭時,隨家人移居香港。1949年前往美國,就讀哈佛大學,次年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MIT)。他在1953年取得碩士學位,後來進入德州儀器公司,前後工作了25年,期間並在1964年取得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

張忠謀一輩子的工作都與半導體有關,可以說是半導體產業的老兵。早年,行政院長孫運璿與政務委員李國鼎在IC產業計畫上尊重他的意見,不無道理。1983年,他辭掉德州儀器集團副總裁的職位,翌年即受聘為通用器材公司的總裁。不過,大約一年之後就離職,原因是他上任之後發現,公司運作的方向與他的理念不合。

早在1982年孫運璿與李國鼎就想要請他來台灣,但沒成功。張忠謀瞭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對於全球的市場也有第一手經驗,1985年他從通用器材公司離職,在俞國華院長,李國鼎政委,與工研院徐賢修董事長力邀之下,前來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他上任後馬上要處理的問題是,「擴大聯華電子生產積體電路」之計畫如何決定。

1985年9月10日,張忠謀前往行政院做簡報,提出兩個方案。方案A是另外成立一家公司,他並取名為「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經營模式是專業替IC設計公司製造晶片,本身完全不做IC設計。此一經營模式後來稱為純晶圓代工(pure-play foundry)。方案B基本上是曹興誠原先的提案,但生產技術要現代化。當天出席的人包括行政院長俞國華,政務委員李國鼎,經濟部長李達海,交通銀行董事長謝森中等人。

由與會者的發言可知,很多人擔心風險太高。另外,多數人贊成民營,不要採公營模式。9月10日的會議裡並沒有決定要採哪一個方案,但成立一個五人小組進一步評估。到了11月25日,張忠謀上交一個簽呈給行政院長,其中說明政府出資多少,飛利浦公司出資多少。因此,到了1985年11月底,行政院應該已確定要採取方案A。

台積公司於1987年2月成立,實收資本額新台幣13.775億元,行政院開發基金出資48.3%,飛利浦公司出資27.5%,其他的國內民營企業合計出資24.2%,其中台塑公司占5%。依照張忠謀的說法,當時除了飛利浦公司之外,其他國內的民營企業(包括台塑公司)意願都不高,最後會出資應該是行政院施壓的結果。台塑公司雖然出資5%,但在台積公司股票上市(1994年)之前就把股份全部賣掉。

台塑公司對於投資台積公司的意願不高,原因可能是認為風險太高,也可能是不認同純晶圓代工的經營模式。此外,台塑公司在當時已經與德州儀器公司洽談合資成立DRAM工廠的計畫。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台塑公司對於參與台積公司的興趣不高。

上一章說明,飛利浦公司早從1960年代開始就是台灣最重要的外資,主要產品包含半導體在內。1987年,飛利浦在台灣兩家公司的營收淨額合計新台幣199.61億元,因此,它對台積公司的投資額只占營收淨額的1.9%。相對的,台塑公司在1987年外銷的營收淨額是276.42億元,它的出資額僅占本身營收淨額的0.2%。

我們目前不清楚,採用方案A的決策最終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在當時參與決策的人員中,應該沒有人想到,這項決策不僅提升台灣的IC產業,也改變了全球IC產業的營運模式。

方案A的純晶圓代工是前所未見的經營模式:工廠專門幫IC設計廠把晶片製造出來,但本身不做IC設計。張忠謀說,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的米德(Carver Mead)教授所提出,他還在美國工作時覺得可行,但不確定是否有穩定的客戶來源。

張忠謀在IC產業已經有30年的經驗,他熟悉尖端的技術,也瞭解產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他也瞭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狀況:技術落後,研究發展落後,設計能力不足,行銷能力不足,智慧財產權制度不健全。當時,美國的IC大廠,例如IBM公司或英特爾公司,都是採用IDM模式經營,張忠謀認為台灣的IDM工廠很難與美日大廠競爭。如果要發展尖端的IC產業,他認為純晶圓代工是唯一的機會。

以上的想法言之成理,但是,「市場在哪裡?」純晶圓代工廠能成功運作的前提是,市場上要有很多本身並無晶圓製造廠的IC設計公司(又稱為fabless)。但是,在當時這樣的公司並不多,而且大多是小公司,對於晶片製造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IBM與英特爾等IDM大廠自己能製造晶片,不一定會把製造的部分外包。1987年台積公司剛成立時,張忠謀自己對於市場在哪裡也沒有把握,他說,「我僅能懷抱希望(I only hope for it)。」

台積公司開始營運之後,初期客戶都是台灣的IC設計廠,但它們的規模並不大。後來接到些大廠的訂單,IBM公司是其中之一,但來源也不穩定。台積公司成立後,前三任的總經理都是對IC產業有經驗的美國人。他們熟悉全球IC產業市場,對於推銷台積公司的晶圓代工服務很有貢獻。

第3任總經理是布魯克斯,曾在德州儀器公司工作,後來曾擔任快捷半導體公司的總裁。1991年,布魯克斯上任總經理之前,張忠謀對他說,「我們的晶圓廠A已經在營運,目前在蓋另一間B廠。但是,我並不預期會有第三間廠。」由此看來,到了這時候,張忠謀對於台積公司的前景仍無把握。事實上,到了1991或1992年,台積公司的營運已初步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