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擲筊」決定的《天選之人》徵件計畫,神選的藝術家和專家選的有何不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選之人》徵件計畫是這樣的,先開放藝術家們登記報名,於某日吉時,大家一起於展場向神明報告自己的展覽計劃,並當場擲筊,獲得聖筊數最多的三人可以免收場地費參與為期一個月的聯展。這件向天問卦的藝術展覽。這反應了現代做藝術的何種樣貌?
2022年中的一次閒聊,作者與藝術宮宮主莊約翰聊到以「擲聖筊」的多寡,來進行藝術徵件的構想;幾個月後《天選之人》徵件計畫誕生,先開放藝術家們登記報名,於某日吉時,大家一起於展場向神明報告自己的展覽計劃,並當場擲筊,獲得聖筊數最多的三人可以免收場地費參與為期一個月的聯展。共有82組進行線上報名33組到場擲筊,最終由周能安、蔡沛軒、洪伊又三位(幸運的?)參與者獲得展出的資格。
本次聯展捨棄了專家評選的徵件慣例,改以民間問事的擲筊形式,將專業的藝術評選工作交由給神明(也有可能是機率)決定,這樣有點搞怪的方式,讓整個徵件聯展從發佈至結束都帶有一點詼諧的氛圍。
然而,特殊的是,本次勝出的三位參展者恰好都為藝術科班出身,在展場中濃厚嚴肅且正統的創作論述,讓期待看到某些惡搞作品的觀眾大吃一驚。本篇以「徵選」為主要的討論核心,著眼於台灣當代的獨特展覽徵件機制,並談論學院出身的藝術家們,在進行創作與策展時的學術轉化現象。

神選與人選
多數我身邊有參與《天選之人》徵件的藝術者,都覺得這樣的擲筊徵選形式是逗趣,並帶有點玩笑性質的,而為了因應這樣不確定自己會不會選中的風險,大家的展覽計畫都寫的十分陽春,並以一種郊遊的心情參與現場擲筊活動。
而因名額有限,只能讓最高聖筊數的三位入選,雖然其他的多數人都是「落選之人」,但當天仍然在有如節慶般的歡樂氛圍中圓滿結束,並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提出抱怨或是抗議徵件的不公,然而這正是整個活動最令人玩味的地方。
若是以往有專家學者坐鎮的徵件活動,多少會出現事後批評與質疑評選標準的聲音;可能在尋求藝術機會的族群中,一套「公平」的標準是至關重要的,在某些爆料型的社團中,也不時出現徵件舞弊或裙帶關係等醜聞。
以這樣的況狀看來,人們似乎對於「神選」機制特別的寬容,不管是真的有藝術之神挑了這些參展者,還是說勝者是全憑機率的幸運兒,對於多數的落敗者來說,這樣的「選」就與自身的藝術成就沒有關係,若沒有幸運中選也不是對自己計劃案的否定。
而台灣藝術家們對於「被選」這件事可能多少都有經驗。因整體藝文環境較小,多數的創作經費來自政府補助或企業贊助,這導致了創作者在面對觀眾之前,可能會需要先行面對補助的評審與機關團體,而很多時候為了要因應徵件的特殊需求(像是指定的主題與節慶活動),藝術家就需要將自己現有的某個計劃案進行大調整,讓作品看起來比較符合該活動的框架,以便能獲得補助的資源。
這看起來似乎類似於「委託製作」,雖然藝術家仍然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但為了能獲得更多的展出機會與製作預算,不停地改變創作脈絡與媒材來符合各種徵件比賽,並斜槓著參與各類型的藝文活動,導致多數的台灣創作者都處於一直忙碌,但創作履歷仍不完整的狀況。
若展件是由專家評選出來的,一定存有不同的立場與喜好,而神選呢?在展覽座談時我對三位入選者提了一個問題:你們認為自已只是純粹幸運,還是真的是被藝術之神所選出來的?
這個尖銳的問題,其實反應了多數台灣民眾對宗教的態度,當談及鬼神,多數人保有適當的敬畏之心,但也並不能說有多虔誠,大約就是路過廟宇會順手拜一拜,卻也不知道這尊神明到底是誰的程度。
就這樣台灣的神們就在不斷地被求姻緣、求功名、求財求生子等等的委託中融入大家的生活,民眾與神的距離也就隨著人類的需求,有時進一點有時遠一點,在逢年過節時達到人氣的巔峰。
而特別會提及「神選」這個話題,其實是在開幕時看到展場那一瞬間的感受;本次入選的三位作者,雖然創作資歷深淺不同,但作品議題都圍繞著神明與信仰,展品完整且「份量十足」,而部分展者自身的興趣愛好,也與宗教較為緊密。
這讓人不得不感嘆,若擲筊之時真的有一個藝術之神在把持,那他可是認真的挑了既認同這個主題,也有執行能力的人選,聖筊數最高的入選者周能安表示,這次每個展者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成分,製作層面上也有特別為了這次的展出場地做規劃,這樣用心的準備也的確這個聯展看起來更完整且有整體性。
三位展者恰好都是藝術科班出身,以切入視角而言,呈現了台灣當代藝術所喜好的辯證論述,這讓兩次講座與講評的討論,不斷地出現「學院」這一名詞。而當我們聊到「這一個展覽很學院」時,其背後代表的不只是單指創作者的出身背景,可能還引射了其特殊的呈現與策展風格。


學院
非藝術科班出身的人也可以從事藝術活動,那學校訓練之下的創作者與所謂的「素人」有何不同?創作者汪正翔提到,科班生因受系統性的教育,對於執行的方式會有較多規範,例如對於電線與展牆的擺置形式,但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非科班的藝術家可能會覺得學校出來的展者規矩很多,但他若到了一個商業文創展,可能也會覺得這個地方沒有規章。
會形成這樣的落差其實很能夠理解,藝術科班的學生在經過好幾年的訓練之後,一定會養成該環境的風氣,也可能就算同樣是藝術學院出來的畢業生,也可能因學校的不同而有大相徑庭的工作模式。
然而,當我們使用學院一詞來形容某個藝術展覽,不光是他擁有乾淨的白牆與展燈,在當代的藝術環境下,更多的是指這個展覽擁有某種「學術」的氛圍;不一定是主題特別的艱澀難懂,而可能是這些題材背後的可延伸性,與後續文史資料研究的價值。
Tags:
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灣全英文課程HEC Liège EDBA,把博士頭銜鍍金在您的名片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業界對具備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需求日益增長,但在忙碌的工作卻難以腾出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渴望提升自我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
現代商業界對於高階主管具備博士學位的需求日益增長,但許多專業人士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難以腾出足夠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現在有一個解決方案: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除了提供一個在職攻讀歐洲頂尖企管博士的機會,還提供了一系列研討會發表的協助與各領域的專家建立強烈的人脈連結,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以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那些渴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學習機會。

學術研究與實務兼顧,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必須面對複雜的挑戰,例如: 全球化所產生的地緣政治動盪、技術快速創新造成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等。EDBA博士學位能夠提供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企業家及專業經理人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整合與挑戰。此外,博士學位也是個人品牌建立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商業界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尊重,為高階主管及企業負責人打開更多商業拓展的機會,並且是領導者和決策者的首選。
擁有博士學位不僅展示了專業經理人的學術涵養,也體現了他們對自己產業發展的承諾和毅力。學位的獲得除了彰顯其頭銜與專業能力,更增加自信並開展職涯與事業願景。完成學位後除了成為該領域之專家,並增強自己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力,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學位也為高階經理人開啟了更多的不同產業的交流機會和晉升通道。許多企業和組織都尋求具有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董事,他們被認為具有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領導能力。

全台獨家全英文授課環境接軌全球最新商業議題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在台以全英文授課為特點,為學員提供了一個全英語環境的學習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學員的英語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全球商業環境中更自信地交流和合作。此外,彙集了一流的教授和業界專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學術造詣,能夠為博士候選人們提供專業指導和深入的商業洞察力。
時間效益最大化 – 兩年完成,學習品質不打折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提供了一個精心設計的課程結構和專業指導的學習方案,使博士候選人能夠最快2年內完成學位與發表。首先,課程內容涵蓋了企業管理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從策略管理到領導力發展,從知識創新到市場行銷工具的革新等。其次,博士班提供了個別化指導和專業支持。除了每位學員將被指派一位專業的指導教授提供個人的指導,課程模組更導入了每學期兩天的獨立學習課程(Independent study),由列日大學欽點的導師親自手把手帶領博士候選人完成研討會、期刊以及畢業論文答辯。這種一對一的指導可以加快學習進程,確保學員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學業要求。

就讀比利時列日大學高階企管博士,完整您的事業版圖
最後,快速攻讀高階企管博士班對於高階主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班不僅提供了學術、知識和實踐技能,還培養了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在全球商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些都是現代商業領袖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才能在全球化的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比利時國立列日大學EDBA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