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用「擲筊」決定的《天選之人》徵件計畫,神選的藝術家和專家選的有何不同?

用「擲筊」決定的《天選之人》徵件計畫,神選的藝術家和專家選的有何不同?
《天選之人》|Photo Credit: 莊約翰攝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選之人》徵件計畫是這樣的,先開放藝術家們登記報名,於某日吉時,大家一起於展場向神明報告自己的展覽計劃,並當場擲筊,獲得聖筊數最多的三人可以免收場地費參與為期一個月的聯展。這件向天問卦的藝術展覽。這反應了現代做藝術的何種樣貌?

學校教育的養成當然是促成這種現象的主因,幾乎每個科系都會上專門的文化與歷史課程,學生在課間與課後作業中也的確會發掘出自己特別喜歡的學說,這些專門的知識一般人較難接觸到,也就會形成部分科班生與素人創作者在選題上的差異。

而不可諱言,台灣當代的藝術觀眾群,對學術有著超乎想像的偏愛,近年我們可見大批的學者進駐於藝術領域,從事藝術研究的老師們擔任補助與美展評審,並隨著藝術跨領域研究的興起,各種其他專業學科的研究者們開始策劃展覽與講座,而在學術上較能延伸討論的主題,則成為藝文補助市場中的新寵兒。

不論是策展與展者,都試圖用各種學理反過來去拼湊出自己的人生脈絡,而讓某些展覽簡介中出現一個又一個的「標籤」,而觀眾也多圍繞著這些關鍵字進行評論,而非是這個藝術家本身。

隨喜自取周能安03
Photo Credit: 周能安攝影
《隨喜自取》
異地在場-蔡沛軒03
Photo Credit: 蔡沛軒攝影
《異地在場》
人格神-洪伊又05
Photo Credit: 洪伊又攝影
《人格神》

替代空間

這次的展場「未命名」是一群創作者們合租下來的民宅空間,相較於日本,這樣的場地在台灣並不多見,首先經費就會是維持營運的一大考驗,若不申請政府補助,則需要夠強大的自籌款,才能負擔一個交通便利且大小適中的地方。

在大約2005至2015年間,台灣曾有出現一些各領域的小型替代空間,它們多數維持房屋本身的結構,可能是幾個藝術家共同承租一間住宅,房間自住或做工作室,而客廳則用於排練或展覽演出。

這樣小型的場地,其實方便於藝術家能即時實踐他們的點子,但也因場地缺乏了正式性,阻絕了多數非親友的觀眾而讓這樣的形式在台灣逐漸沒落;而台灣觀眾習慣於前往大型展場而非替代空間,與前文提及的學術關鍵字相呼應,在每一張美照與打卡點的下面,tag上幾個展牆上的專有名詞,才是現今最流行的藝文享受吧。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