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史上首次軍火聯合採購即將成形:20億歐元、三路並進,加速支援烏克蘭並補充各國彈藥庫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盟早在2009年就提出武器聯合採購的構想,希望透過整合來降低成本、提高集體配置互補性;但直到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危機,才帶來改變契機。去年11月歐盟防長會議也同意,今年到2025年要從各國預估的國防預算總和再增加700億歐元,並提高武器聯合採購占比從目前的18%到35%。
(中央社)歐洲聯盟史上首次軍火聯合採購即將成形,歐盟外交及國防事務最高負責人波瑞爾(Josep Borrell)提出20億歐元經費、三路並進模式,目標在20日外長及防長會議達成會員國共識,以加速支援烏克蘭並補充各國彈藥庫存。
從8日歐盟(European Union)輪值主席國瑞典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非正式國防部長會議、15日歐盟會員國常駐代表會議,到下週一(20日)外交及國防部長會議,都為了同一個焦點議題:如何快速提供烏克蘭彈藥,並透過聯合採購擴大歐洲軍火工業產能、盡速補充各會員國的彈藥庫。
歐盟對外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14日表示,俄烏戰爭是一場極度消耗戰,在每天用掉大量彈藥之下,未來幾週戰況吃緊,尤其155mm口徑炮彈更是當務之急。
積極推動歐盟聯合採購軍火的愛沙尼亞曾在2月提出估計,俄國每天約消耗2至6萬枚炮彈,而烏克蘭則力求省吃儉用地每天消耗2000至7000枚炮彈。
波瑞爾提出三路並進的因應方案,首先是把會員國庫存或訂單將到貨的155mm口徑炮彈及其他所需武器拿出來,再透過「歐洲和平機制」(European Peace Facility)預算抽出10億歐元(約新台幣324億元)補償這些會員國。
其次是鼓勵會員國聯合下訂單優先購買155mm口徑炮彈,先補充自家庫存並準備中長期支援烏克蘭,而「歐洲和平機制」將再拿10億歐元出來補償日後援烏的炮彈。此項採購未來也可經由歐盟防務署(European Defence Agency)籌備中的聯合採購計畫執行。
第3項是快速推升歐洲國防工業的產能,彌補過去30年來流失的生產力。波瑞爾說,相較於疫情期間歐盟得先注資開發疫苗,成功後才能聯合採購,如今只需要軍火業擴大產能就好,「但國防工業需要可見度和確定性,才會願意投資(擴充產能)。」
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14日同意提高「歐洲和平機制」到2027年為止的預算上限為79億7900萬歐元(約新台幣2583億元)。去年12月理事會就曾將該上限提高到55億歐元,等於3個月後再次加碼。
「歐洲和平機制」是目前歐盟軍援烏克蘭的財政管道。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報告,2018至2022年間烏克蘭的武器來源國前3名依序為美國、波蘭、德國。俄烏戰爭開打的去年顯然占了統計絕大多數,而獲贈的武器大多數是各國庫存二手貨。若是歐盟會員國就可透過該機制得到補償,去年歐盟共為此支出31億歐元(約新台幣1003億元)。
這種會員國先給或先買,歐盟事後再給財政補償的間接方式,部分源自長期以來各國以重大安全利益為由,將國防產業排除在歐盟單一市場規則之外,也不讓歐盟行政機構介入武器採購。導致歐洲軍火市場非常破碎、缺乏競爭機制,各國也只從自身需求考量。結果從歐盟整體角度來看,就變成無效率的重複投資或投資不足。
智庫「歐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曾在2019年的報告指出,經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盤點,歐洲各國才發現防衛能力有不少漏洞,例如戰機無法空對空加油、缺乏情蒐及偵察等科技,得靠美軍協助才行。
歐盟早在2009年就提出武器聯合採購的構想,希望透過整合來降低成本、提高集體配置互補性;但直到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危機,才帶來改變契機。去年11月歐盟防長會議也同意,今年到2025年要從各國預估的國防預算總和再增加700億歐元,並提高武器聯合採購占比從目前的18%到35%。
這個趨勢讓現已供不應求的歐洲軍火產業被長期看好。法國泰雷斯集團(Thales SA)今年初就宣布將招募1萬2000名員工,股價過去1年來(至15日)上漲17%;法國達梭航空(Dassault Aviation SA)1年來股價漲32%;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 AG)、瑞典紳寶集團(SAAB AB)更分別漲了61%、70%。
「歐洲改革中心」前述報告並提到,法國對歐盟武器採購強調要「買歐洲貨」,與瑞典、波蘭、荷蘭等較傾向美國系統不同。根據法國外交部資訊,法國軍火工業占了全歐25%產能。
無論向誰買得多,整個國防市場的餅變得更大,軍火業自然分得更多。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法國和德國分別是過去5年全球武器出口國第3和第5名,想必是未來歐盟聯合採購的大贏家。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歐盟多個成員國已向烏克蘭提供價值上億的軍火,這筆資金究竟來自於何處?
- 歐盟戰略自主能力有多差?要是只依靠歐洲,烏克蘭早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 各國援烏數字會說話:美英捐最多軍火,法偏好金援,德國「說比做多」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