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繼威是首位贏得奧斯卡獎的越南裔人士,為何越南官方反應卻是相當平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關繼威是首位贏得奧斯卡獎的越南裔人士,不過越南官方的反應卻是相當平淡,幾乎全由政府控制的媒體報道很少提及到關繼威和他的身世背景,更多的是強調這名演員的華人血統,主因是生於1971年南越首都西貢的關繼威,他當時是以難民身份離開越南,是一群所謂「船民」的逃亡潮當中的一份子。
文:喬納森·赫德(Jonathan Head)、武珍(Tran Vo)
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奪得最佳男配角獎之後,關繼威(Ke Huy Quan)發表了一番動人的獲獎感言,提到他年少時從越南乘坐小船,中途住過香港難民營,最後到達加利福尼亞州的歷程。
「我在難民營裏度過了一年,然後一路輾轉終於來到這個好萊塢的最大舞台,」他說道,「人們說這種故事只有在電影裏才會發生,我難以置信它真的發生在我身上。這就是美國夢。」
他是第一個贏得奧斯卡獎的越南裔人士,也是本年度獲提名的兩個越裔之一——另一個是《鯨》(The Whale,《我的鯨魚老爸》)的周洪(Hong Chau),她一家當時同樣是乘小船逃離越南的。
但是在越南,官方的反應卻是相當平淡。幾乎全由政府控制的媒體報道很少提及到關繼威和他的身世背景。
有些人更多的是強調這名演員的華人血統,而不是他的越南背景。他在1971年出生於南越首都西貢,他的家庭屬於當時在生意經營上相當成功的華裔少數派,這類人在當時很多東南亞城市當中很常見。沒有人提到的是,他是以難民身份離開越南,是一群所謂「船民」的逃亡潮當中的一份子。
越南《青年報》(Thanh Nien)只寫到「他在1971年出生於胡志明市(西貢後來的官方名字)的一個華人家庭,及後於1970年代移居美國」。
《越南青年報》(Tuoi Tre)則寫道:「關繼威在1971年出生於越南的一個華人家庭,母親來自香港,父親來自中國大陸。」
《越南快訊》(VN Express)網站寫道,這名演員的「華人父母在堤岸區(Cho Lon)」,指的是西貢一個華裔聚居的傳統唐人街區。
越南政府官員沒有發表過任何評語,不過對一向習慣性沉默的越南共產黨來說,這或許不那麼令人意外。為什麼對於這個公開承認自己的越南背景、如今又大獲成功且得到全球認可的演員,大家會如此不願意敞開懷抱接納呢?
1970至1980年代的船民大逃亡,是越南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事件之一。當時有超過150萬人逃離,當中大多數是華裔。他們常常乘坐搖擺不定的小船,穿過南中國海離開。

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當時這場難民潮中的死亡人數在20萬至40萬之間,有些人是死於無情的海盜手下。對於在當時剛剛擊退強大的美軍,後來又實現了壯麗的經濟騰飛的共產黨來說,這是一段他們想要忘記的歷史。關繼威在奧斯卡得獎,卻將這些記憶帶回來了。
那場悲劇性的船民大逃亡所喚醒的,還有越南與強大的鄰居中國之間糾纏的關係。兩個共產主義政權在二戰後的建政時期官方聯繫非常緊密,中國當時向北越提供大量的援助,支持後者先後對抗法國和美國。
但是,到了1975年4月,北越取得勝利和越南統一的時候,兩國的關係已經越來越緊張。這當中的關鍵點是,中蘇決裂和中美關係恢復之際,越南共產黨領導層站在了蘇聯一邊。
一個亞裔童星的奇幻歷程
關繼威的人生故事,開始於一段如許鞍華電影《投奔怒海》所講述的那種越南難民逃亡歷程,而他之後的人生也同樣如電影一般跌宕。
他7歲時隨家人逃離越南,他和父親到了香港,母親和三個兄弟姐妹則去了馬來西亞,直到1979年各自抵達美國之後才一家團聚。
但是關繼威接受《衛報》(The Guardian)訪問時卻用「創傷」來形容之後的一段日子,因為身為移民,「沒有人想要我們……在學校他們會取笑我們,你能想象這對一個孩子的精神狀態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他的人生轉折發生在12歲那年——他前去支持弟弟參加《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的試鏡,卻被導演選中,他說那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之一」。

導演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是最早將亞裔演員加入好萊塢票房大片的導演,他之後參與製片的《七寶奇謀》(The Goonies)同樣選用了關繼威出演一個中國小偷,與一眾童星一起演出這部兒童經典喜劇。
雖然當中對亞裔的描繪因刻板印象而受到批評,但關繼威仍將史蒂芬史匹柏視為先驅者。不過成年之後他出演一系列電影和電視劇的角色越發模式化,只能放棄表演,轉而從事幕後工作,擔任助理導演或者特技協調員。
「從童星到成年演員的轉變總是很困難,」他向《電訊報》(The Telegraph)表示,「但當你是亞裔時,就更要難上100倍。」
直至以亞裔為主角的《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大獲成功,再次看到希望的關繼威才決定重返幕前。
當得到《媽的多重宇宙》角色時,他並不期待電影會獲得如今的成功——這部融合了獨立劇情片、科幻和超級英雄概念的電影,觀眾緣充滿不確定性。
關繼威在片中飾演楊紫瓊的丈夫,最終這部電影和關繼威都全面征服了好萊塢。
最終在奧斯卡頒獎台上,是《印第安納·瓊斯》的主角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將最佳電影獎座頒發給他們,他與關繼威得以在好萊塢最高舞台上重逢。


關繼威在台上感謝了自己的弟弟和妻子,「他們月複一月、年復一年地告訴我,我的時刻會到來的。」
「夢想是你必須要相信的東西,我幾乎就放棄了自己的,」他說。
Tags: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