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新論》:來自南洋的奇才,百年前消滅中國鼠疫的馬來亞華僑伍連德

《伍連德新論》:來自南洋的奇才,百年前消滅中國鼠疫的馬來亞華僑伍連德
伍連德的二婚家庭:夫人李淑貞及五名子女(1954年攝),子女長幼依序為伍玉玲、伍玉珍、伍長生、伍長員和伍玉珠。其中長女伍玉玲(後排左一)於1926年生於哈爾濱濱江醫院。Photo Credit:Wu Lien-teh collection,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臺大出版中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自馬來亞的伍連德,其意義不應止於百年前消滅中國鼠疫的「抗疫先驅」而已。從南洋到東北,從西學到中土,伍連德的蹤跡橫跨歐亞大陸,他所涉入的醫療制度、文化傳播,科學管理等領域無不關係中國現代化的興起。這正是黃賢強教授新書《伍連德新論》主旨所在。

文: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序:奇才來自南洋

伍連德是中國近現代醫療及衛生史的傳奇人物。1910年12月,中國東北爆發鼠疫,朝野束手無策。一位來自英屬馬來亞的華裔醫生伍連德臨危受命,率領助手來到疫區中心哈爾濱。他判斷鼠疫經由呼吸道而非腺體傳播,力排西方專家眾議,採取隔離防治,集中焚燒死者大體,以及佩戴口罩等方法對抗疫情。伍連德的措施被視為離經叛道,但以後四個月裡東北鼠疫得以迅速控制,終於撲滅。

伍連德的事蹟曾經隱沒不彰,但在2003年全球SARS病毒爆發後逐漸重回世人記憶。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從口罩到隔離等成為各地防疫基本要項。一百年前伍連德的東北經驗儼然歷久而彌新。但作為後新冠時代的關鍵詞之一,「伍連德」的意義不應止於「抗疫先驅」而已。從南洋到東北,從西學到中土,伍連德的蹤跡橫跨歐亞大陸,他所涉入的醫療制度、文化傳播,科學管理等領域無不關係中國現代化的興起。這正是黃賢強教授新書《伍連德新論》主旨所在。

10888935_383910811793970_541456739048163
Photo Credit:Global Gathering of Relatives of Dr Wu Lien Teh
伍連德

伍連德何許人也?1879年伍連德生於英屬馬來亞檳榔嶼。他的父親來自廣東台山,母親為第二代僑生華人。伍連德從小接受英式教育,1896年獲英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習醫,1903年回到馬來亞執業。這樣的背景無疑屬於殖民地華人社會頂層,但伍連德有更大抱負。1908年他輾轉應聘來到天津,任職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三年後因為防治東北疫情有功,成為大清帝國最後拔擢的人才之一。1911年隆裕太后賞賜伍連德醫科進士。

一般對伍連德事業的描述多以此為高峰。但誠如黃賢強教授指出,這其實是伍連德中國經驗的序曲。他在中國三十年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述。1911年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1912年他在哈爾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鼠疫研究所,1930年成立「中國海港檢疫管理處」並任首任處長,促成中國收回海港檢疫主權。民國建立,伍連德先是協助建立國家級防疫單位,組織全國醫學協會,1918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即北大人民醫院前身)。

五四之後,伍連德奔波中國各地主導防疫,創設醫院,與此同時,他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公衛事務,貢獻有目共睹。1935年伍連德被提名為諾貝爾醫學獎,為華人世界第一人。1937年抗戰軍興,伍連德因為公私原因,返回馬來亞行醫,仍然熱心公共事務。

黃賢強教授查考大批史料,重新塑造伍連德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一系列極有意義的問題:伍連德來自南洋,積極參與民國時期現代化建設,這是特例,還是投射一個特殊南洋知識分子群體的中國經驗?19世紀以來大批沿海華人移民南洋謀生,像伍連德這樣的菁英分子畢竟屬於少數,他們南來北往,面對中國以及國際政治風雲,如何找尋自處之道?所謂「華僑」身份,如何影響他們的國家歸屬感及文化向心力?還有,他們挾西方或殖民地知識訓練和價值體系來到「祖國」,如何形塑民國知識傳播的網絡,並延續自身的群體關係?

在黃賢強教授筆下,由伍連德輻射而出的一批南洋華裔知識分子同中有異,他們來到中國,進入不同領域,展現的能量和視野令人矚目。黃以1906年《寰球中國學生報》所介紹的八位傑出華人作為論述起點。這八位人士中,伍廷芳與辜鴻銘屬於前輩,前者生於南洋,長於香港,赴英進修後得到清廷重用,曾任駐美公使,並主持清末修法;後者生於檳城,在蘇格蘭完成教育,來華後加入張之洞幕府,並成為保守派代表。

與伍連德背景相當的則有林文慶與宋旺相。他們三人都出身英國名校,學成回到殖民地各自發揮影響,被視為海峽殖民地三傑。宋旺相成立海峽華人協會,促進華人權益,隱然有落地生根之志;林文慶參與中國事務,與孫中山頗有過從。孫曾邀林出任外交部長,唯林接受南洋實業巨子陳嘉庚之請,成為廈門大學校長,任內積極推動儒學,以致引來當時任教廈大的魯迅的尖銳抵制。而伍連德則以醫療專家身份出現在民國公共領域,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

與伍連德等同時活躍民國學界政壇的還有來自荷屬巴達維亞的李登輝——第七代的華裔,耶魯校友,也是寰球中國學生會的創辦者。李、伍原為殖民地舊識,李來華後致力教育,後成為復旦大學校長。李所創立的學生會和之後由汪精衛(汪妻陳璧君出身檳城)擔任首任會長的華僑聯合會成為當時重要的社交平台,提供政、商、學、醫資源,並與背景類似的人士如胡文虎、鄺富灼等往來。在北平,吳賚熙、林宗揚等人在謝昌林的資助下創辦南洋俱樂部,成為來京同鄉聚會落腳之地。

這些年裡伍連德多半坐鎮東北,但時時南下北上,與各方保持良好互動關係。透過他的行止,南洋華裔知識分子群相赫然浮現。如上所述,他們有同鄉之誼,但各有志趣。他們都希望為新中國貢獻所長,而他們的背景為民國風景點上淡淡的異國色彩。隨著在中國居留時間愈久,伍連德的人脈愈廣。他不僅與南洋同鄉互動頻頻,更與民國人物時相往來,從孫中山到袁世凱、張作霖、馮玉祥、蔣介石;從嚴復到胡適、梁啟超,伍連德的交遊圈幾乎就是半部民國史。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歷經晚清與民國,他始終與政治圈若即若離,這是他的背景使然?還是他的個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