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開打卻照樣購物、商品無缺,為何俄國人未感受到經濟制裁的衝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西方國家的制裁給俄羅斯銀行、富豪和技術進口帶來了重擊,但是在全面制裁實施一年之後,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似乎和戰爭之前相比並未發生多少變化。俄羅斯經濟是如何挺下來的?近期生效的新制裁又能否給普丁政權製造更大壓力?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美聯社)
沒有大規模失業,盧布沒有劇烈貶值,也沒有在即將倒閉的銀行門前排長隊取錢的民眾。俄羅斯超市供應的商品種類沒有變化,部分國際品牌仍然可以買到,那些買不到的也早已經有本土產品取而代之。
莫斯科的一些購物中心可能沒有過去那麼熙熙攘攘了,但客流量的減少也並不十分嚴重。像麥當勞和星巴克這樣的外國連鎖已經被當地商家接管,他們基本上還是在供應相同的菜單,只是產品名稱換了。
「從經濟角度看,其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53歲的電視台職員弗拉基米爾・扎洛夫(Vladimir Zharov)表示,「我還是像以往一樣工作,購物。好吧,也許物價稍微漲了一點點,但是基本上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資金充足
俄羅斯經濟成功頂住了西方前所未有的嚴厲制裁,這遠遠超出了外界的預期。不過,隨著針對克里姆林宮的主要收入來源——石油的貿易限制收緊,未來幾個月普亭(Vladimir Putin)總統的經濟堡壘將會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
經濟學家表示,包括石油價格上限在內,針對俄羅斯化石能源的制裁措施才剛剛全面生效,這些舉措將會導致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發動攻勢的資金來源受損。一些分析人士預測,未來數月內莫斯科將面臨一些麻煩——包括政府財政緊張或是貨幣貶值。
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克里姆林宮擁有大量未受到制裁影響的資金儲備,同時俄羅斯與亞洲新貿易夥伴的聯繫也迅速成型。他們預測,俄羅斯在今(2023)年之內應該不太可能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但是會緩慢陷入一個持續數年的經濟停滯困境。
「在任何一種符合常理的情況之下,俄羅斯都會有充足的資金」,諮詢公司Macro-Advisory的首席執行官和俄羅斯經濟專家韋弗(Chris Weafer)在bne IntelliNews最近組織的一次線上討論活動中指出,俄羅斯會持續有石油收入進帳,即使油價走低,「克里姆林宮也不會有出於經濟壓力而結束這場衝突的動力。」
雖然俄羅斯經濟在制裁和反制裁之間搖擺不定,但是俄羅斯人每天能夠買到的東西卻驚人地保持不變。雖然蘋果公司已經停止在俄羅斯的銷售業務,但是該國最大的網路零售商Wildberries卻仍然在以和歐洲相同的價格出售蘋果手機iPhone 14。另一家網路零售商Svaznoy的貨品頁面上也有蘋果無線耳機AirPods Pro。
宜家家居(IKEA)在退出俄羅斯市場之後,遺留下來的家具和家居產品在Yandex上面清倉甩賣。在瑞士雀巢公司停止供貨之後,Nespresso咖啡膠囊一度出現短缺,但仿製品仍然買得到。
在莫斯科銷售的百威啤酒和Leffe啤酒,都在包裝罐上註明了由ABInBev的當地合作夥伴釀造——儘管該公司已經宣稱要將其俄羅斯合資企業的股份出售。波蘭罐裝的可口可樂還能買到,當地品牌的「可樂」也有。
ABInBev公司表示,已經停止從俄羅斯合資企業那裡獲取收入,而且Leffe啤酒已經停產。網路零售商Wildberries和Svyaznoy則沒有回應《美聯社》記者關於其進貨渠道的問詢郵件。

通過第三國進口規避制裁
不過很顯然俄羅斯一直在通過從不參與制裁的第三國進口商品,以規避限制。比如,亞美尼亞對俄羅斯的出口在2022年上半年激增了49%;而中國產的智慧型手機和汽車也在俄羅斯銷量越來越好。
汽車行業則面臨更大的適應障礙。包括雷諾、大眾和賓士在內的西方車廠全都停產,銷售量驟減了63%。俄羅斯當地的實體收購了一些工廠,還有一些正在競標之中。
俄羅斯Avtodom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奧爾科夫斯基(Andrei Olkhovsky)表示,外國汽車仍然可以買到,但是貨源少了很多,價格也更高。這家汽車銷售服務業巨頭在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克拉斯諾達爾一共擁有36家車行。
「保時捷等其它品牌的汽車現在已經無法通過正規渠道運輸」,他說,「所有現在市面上銷售的要麼是零散的個人進口,要麼就是通過官方渠道從友好國家進口的汽車。」
根據基輔經濟學院(Kyiv School of Economics)統計的數據,大約191家外國企業已經退出俄羅斯,1169家正在準備撤離。另外還有大約1223家選擇留下,496家正在觀望。
外國企業面臨著來自基輔和華盛頓的輿論壓力,但是一些公司發現找到俄羅斯買家並不容易。
與此同時,不少莫斯科居民表示對制裁的影響不以為然。63歲的退休老人亞歷山大・耶利奧門科(Alexander Yeryomenko)說:「也許它根本沒有影響到我。我認為我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另一位33歲的男子表示,唯一的變化是服裝品牌。「我們在歷史上還經歷過更糟糕的時期,我們都挺過去了」,不過他也補充道,「我們應該發展自己的生產線,不能依賴於進口產品。」
貿易順差創歷史紀錄
俄羅斯之所以能挺過制裁的壓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隨著能源價格飆升,去年該國化石能源出口的收入達到創紀錄的3250億美元。加上因為制裁而導致俄羅斯可以進口的商品銳減,該國貿易順差也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這樣的盈餘,使得盧布在經歷開戰初期的短暫崩潰之後得到提振,並且為政府提供了大量現金可以用於支付養老金、薪金——當然最重要的是支付軍隊開支。
“2022烏克蘭危機”的相關議題
- 2023-03-24 烏軍稱將在巴赫姆特發動逆襲,歐盟高峰會同意1年內籌集100萬枚彈藥援烏
- 2023-03-23 IMF將貸款156億美元助烏克蘭經濟穩定,烏東阿夫迪夫卡遭俄軍猛攻恐成「巴赫姆特第二」
- 2023-03-21 俄烏戰爭開打卻照樣購物、商品無缺,為何俄國人未感受到經濟制裁的衝擊?
- 2023-03-20 普亭首訪馬里烏波爾,歡迎中國協調烏克蘭衝突;俄稱黑海無人機事件是美直接涉入衝突
- 2023-03-18 國際刑事法院以「戰爭罪」對普亭發布逮捕令,俄稱無效、烏克蘭歡呼,相關影響一次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