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出訪俄羅斯會普亭:勸戰還是勸和?建立反美陣營將會是雙方共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俄戰爭正在消耗西方各國與北約的資源,隨著戰爭持續,北約的資源重點分佈在歐洲,西方各國也無力在印太地區牽制中國,若中國決定武力犯台,成本也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烏俄戰爭的時間延續越長,希望捲入另一場戰爭的國家與人民也會越少,這可能會使各國支持台灣的意願減少,進而降低中國攻打台灣的難度。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於今(20)日出訪俄羅斯,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他也將成為俄國總統普亭被國際刑事法院、全球123個國家通緝後,第一個見到普亭的國家元首。《CNN》與《BBC》分析了此次習普會談,中、俄各自的外交算盤。俄國方面,普亭希望藉由此次訪問向中國爭取更多援助,包括武器、彈藥、無人機等軍事援助,以及增加貿易、零組件支援等經濟援助。
中國方面,除了維持與俄國盟友關係以繼續取得俄國的石油、天然氣以外,習近平也將會針對俄烏戰爭向普亭發起訊號。然而,這個訊號是敦促俄國和談,還是鼓勵俄國繼續進攻烏克蘭,仍不得而知。
普亭將積極爭取中國支持
結合《CNN》與《BBC》報導,對普亭而言,在一年的軍事行動中,普亭不僅未能實現他所謂的烏克蘭「去納粹化和非軍事化」目標,俄軍也正在快速消耗軍事裝備、彈藥和人員。普亭先前已向北韓和伊朗尋求武器和無人機,但若能獲得中國武器、彈藥,甚至還有無人機的支援,將會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此外,西方各國對俄的經濟製裁,正在切斷莫斯科獲得晶片和其他高科技技術的管道。這些晶片與技術對普亭的軍事工業發展至關重要,而中國是這些產業,零組件的主要生產國。因此普亭也將在此次會談中,爭取中國晶片技術的支持。
此外,為了反擊西方制裁並提振俄國經濟,俄國不斷的在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幅度,這些貿易主要又集中在能源領域。預計石油、天然氣和其他能源管道貿易幅度的增加,也將列入此次習普會談的議程。
《衛報》報導指出,俄羅斯在經濟上對北京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根據國家貿易數據,中國目前佔俄羅斯進口總額的40%以上。
然而,根據《CNN》報導,中國本身也面臨兩難境地,中國政府反對西方的經濟制裁,不過中方自己也很努力的遵守這些制裁,原因主要在於中國害怕過度支持俄國,會導致自己也面臨西方的經濟懲罰。報導認為,俄國受損的經濟,無法彌補中國一面倒向俄國後,可能隨之而來的歐美市場損失,因此普亭希望習近平給予更多支援的心願,最後很可能是一廂情願。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潛在的兩種態度
結合《BBC》、《CNN》與《衛報》報導,習近平到俄國之後,可能會針對俄烏戰爭,向普亭釋放兩種信號:
- 推動勸和促談
中國這兩個月不斷試圖在國際上建立「和平使者」的形象。上個(2)月,中國提出解決俄烏戰爭的12點聲明,其中主軸離不開「勸和促談」。3月10日,中東宿敵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也在中國的斡旋下,宣布將恢復外交關係。
然而,西方並不信任中國和平使者的形象,不僅12點聲明被西方各國否決,美國也在沒有明確證據的情況下,指控中國可能會提供武器給俄國。雖然中國已經放棄取得美國的信任,但仍然非常積極爭取與歐洲各國保持聯繫,如果習近平能藉由這次會談推動俄烏和談,將能大大增加中國作為和平使者的說服力。
- 鼓勵俄國繼續進攻
《BBC》報導認為,鼓勵俄國進攻,也可能是習近平的選項之一。一方面,俄烏戰爭正在消耗西方各國與北約的資源,隨著戰爭持續,北約的資源重點分佈在歐洲,西方各國也無力在印太地區牽制中國,若中國決定武力犯台,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俄烏戰爭的時間延續越長,希望捲入另一場戰爭的國家與人民也會越少,這可能會使各國支持台灣的意願減少,進而降低中國攻打台灣的難度。
建立反美陣營將會是中俄共識
雖然習近平與普亭在此次會談中,希望達成的目標不同,不過他們兩人將會有一共同目標:建立一個制衡美國、西方的陣營。
中俄雙方都希望結束由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自由世界秩序」。兩者也都想挑戰美國的軍事和經濟霸權。因此中國的外交決策,很大一部分將取決於是否能打擊美國;俄國也將持續尋找盟友,拉攏印度、南美洲部分國家以及非洲,建立一個制衡美國與西方的「堡壘」。
新聞來源
- Xi Putin meeting: What to expect from China-Russia talks(BBC)
- Putin may be about to find his ‘Chinese wish list’ is wishful thinking(CNN)
- Putin to welcome Xi Jinping to Moscow at critical moment(Reuters)
- ‘Good old friend’: Putin offers praise for Xi ahead of first trip to Russia since Ukraine invasion(The Guardian)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習近平訪俄看似百害無一利,實則對中國有巨大的國際戰略意義 2月前
-
歐盟不願與中經濟脫鉤,就如同打開政治的潘朵拉之盒 2月前
-
習近平訪俄不僅未能確保中國利益,反而陷入普亭的「地緣軸心陷阱」 2月前
-
只要身後的中國長城不倒,普亭打贏戰爭、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幻想就不會破滅 2月前
-
習近平訪俄盡顯優勢,冷戰後角色大翻轉,中國鞏固「老大哥」地位 2月前
-
習近平訪俄各有所圖,普亭更幫北京圓了「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夢 2月前
-
烏軍稱將在巴赫姆特發動逆襲,歐盟高峰會同意1年內籌集100萬枚彈藥援烏 2月前
-
《紐約時報》:俄烏戰爭迄今,中國已向俄國出售逾1200萬美元無人機,凸顯西方制裁難奏效 2月前
-
IMF將貸款156億美元助烏克蘭經濟穩定,烏東阿夫迪夫卡遭俄軍猛攻恐成「巴赫姆特第二」 2月前
-
習近平與普亭會談結束,烏克蘭議題似乎未有突破,俄將建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線增加對中輸油氣 2月前
-
習近平訪俄會普亭,布林肯呼籲勿被拖延戰術矇騙,烏克蘭:和平計畫需以俄國撤軍為前提 2月前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