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郎《從前,有個錄影帶店》:這股《豬哥亮歌廳秀》旋風也曾以盜版錄影帶的形式「出國比賽」

葉郎《從前,有個錄影帶店》:這股《豬哥亮歌廳秀》旋風也曾以盜版錄影帶的形式「出國比賽」
Photo Credit: 華聯國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錄影帶的故事跟所有科技媒介的故事有非常接近的發展模式:新生的刺激和興奮、本能的恐慌和抵抗、打亂又重組的秩序、雨過天青之後的百花齊放,最後上場的是遲暮將至的感傷和悼念。相信我,這個故事會比錄影帶裡頭的電影還要精采。」——葉郎

文:葉郎

第4章 台灣錄影帶特有種:布袋戲、歌廳秀和MTV

一、從日本漂進來的志村健,從台灣漂出去的豬哥亮

(前略)

從紅包場到歌廳秀錄影帶

台灣的秀場文化其實可以一路上溯到戰後出現在台北螢橋(同安街底、新店溪畔)附近的露天茶棚野台表演。附帶一提表演相聲的吳兆南當年也在此擺攤賣烤肉。那些跟著國民黨渡海來台的異鄉人,利用這些臨時搭建的場景試圖重溫一九三○年代上海十里洋場的模糊記憶。也因此表演者唱的都是周璇、白光、李香蘭等歌手曾經在上海歌廳傳唱的經典歌曲。

下一個階段就是一連串本土化的過程:螢橋的茶棚遭到政府驅趕之後,西門町的室內歌廳(也就是日後所謂紅包場)隨之興起;接著電視節目《群星會》刺激了更多觀眾現場聽歌的慾望,歌廳文化也隨著歌手的往南移動將這個文化傳播往台中、高雄、台南的秀場;接著劉家昌、左宏元、慎芝、莊奴、慎芝等創作者逐漸用他們的音樂取代了周璇、白光、李香蘭的歌曲,然後下一個世代的民歌熱又催生了民歌西餐廳的支線;

隨著無線電視台的增加和電視節目的多元化,免費收看的電視開始擠壓其他台灣庶民娛樂形式的生存空間,歌廳秀/餐廳秀於是開始下重本邀請電視明星來表演短劇,並嘗試用更加生猛、更遊走尺度邊緣的表演內容來鞏固市場不繼續被電視鯨吞蠶食。

秀場就是那個年代的YouTuber直播主,不只強調現場即時互動,而且只要有人願意看,就有人願意跨過紅線演給別人看。不計工本、不忌生葷是歌廳秀能在三家電視台的節目夾殺之中殺出一條生路的理由。

新店溪邊的茶棚野台就這樣一路蛻變成後來全盛時期全島曾高達兩、三百家之多的秀場文化。然而豬哥亮的表演背後還有另外一條意想不到的文化血緣:

豬哥亮的表演風格基礎建立在為他擔任秀場演出編劇長達五年的林煌坤。林煌坤年輕的時候曾在劉家昌的電影劇組工作,也因緣際會取代莊奴或是慎芝等熱門人選替劉家昌填寫〈往事只能回味〉的歌詞。收錄這首歌曲的尤雅專輯一口氣熱賣了一百萬張,也使林煌坤一夕成名、成為最熱門的創作者,特別是鄧麗君的御用作詞人。

鄧麗君的〈路邊的野花不要採〉、〈美酒加咖啡〉、甄妮的〈海誓山盟〉、鳳飛飛的〈相思爬上心底〉和余天的〈含淚的微笑〉都是出自林煌坤之手。林煌坤本人就是台灣歌謠的一頁活歷史,這正是為什麼由他編寫腳本的《豬哥亮歌廳秀》能夠在音樂元素上如此滿足觀眾。

林煌坤的另一個神奇經歷是,當他寫歌寫膩的時候,也會記起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畢業的本科專業以及當年剛畢業替劉家昌劇組工作的戲劇經驗。於是他又從作詞人輕鬆自如地轉向編劇工作,與瓊瑤合作了《在水一方》、《翦翦風》等電影劇本,並以《春寒》入圍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這樣的編劇才華也反應在《豬哥亮歌廳秀》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戲劇橋段中。

飄洋過海的歌廳秀錄影帶

在我收藏的錄影帶之中,有一部《豬哥亮歌廳秀》側標上的發行機構寫著「海華影視」這個陌生的名字。現在已經很少人知道這個海華影視就是如今台灣的三立集團的事業起點。「海」字指的正是三立電視創辦人和前董事長林崑海,「華」字指的則是另一個創辦人——也就是現任三立董事長張榮華。

喜歡流行音樂的張榮華,原本與姊姊張秀以及姊姊的男友林崑海合資租下高雄同愛街的一家麵店,將其改裝成為一家唱片行。選擇這地點的理由是正對面就是歌廳秀的聖地藍寶石大歌廳,不僅可以賣唱片給這些喜歡聽歌的觀眾,也能從這些客人身上得到音樂市場口味變化的第一手消息。

「當有一位客人走進店裡,問我:『你們有沒有出租錄影帶?』我就感覺到有個關鍵的轉折即將在眼前發生!」張榮華曾在《今周刊》的訪問中說道自己為什麼突然賣掉生意大好的唱片行,改在附近另一個地點開了一家錄影帶店。

經營唱片行時期張榮華就經常替客人量身打造盜版歌曲合輯,以遊走法律邊緣的方式滿足客人的需求。改行開錄影帶店的他,於是興起了念頭拿攝影機偷拍歌廳秀表演,回來拷貝成錄影帶出租,以滿足想要在家看歌廳秀的觀眾需求。

這一代的錄影帶店帶有一種家庭工廠的特性,經常就在櫃檯後面的小房間裡自己拷貝、生產自家的錄影帶。他們甚至還有一種駭客精神,願意踩過法律界線來改裝、重組手上的素材,探索更多的市場可能性。

張榮華的偷拍生意一度好到連豬哥亮本人都租到了偷拍的帶子。於是一九八五年他決定不如化暗為明,直接與豬哥亮簽約,並延攬知名編劇林煌坤編寫劇本,租用攝影棚拍攝歌廳秀,建立起了《豬哥亮歌廳秀》的錄影帶王朝。

把豬哥亮錄影帶的故事接在志村健錄影帶的故事之後講,乍看似乎牛頭不對馬嘴。然而《豬哥亮歌廳秀》曾在台灣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照本重演了當年《八時全員集合》和《志村大爆笑》飄洋過海的偷渡戲碼:

從一九八五年開始發行到一九九○年豬哥亮因為賭債問題「出國留學」(人間蒸發)的這五年期間,《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風靡全台灣。在公播權觀念還不發達的時代,台灣的小吃店、合法的遊覽車和違法的野雞車上播的全是《豬哥亮歌廳秀》。

這股豬哥亮旋風也曾以盜版錄影帶的形式「出國比賽」,風行至聽得懂台灣話(閩南話)的東南亞甚至福建沿海的中國人。經常台灣的錄影帶店上架兩三天後,就能外流到對岸的廈門、泉州等地。受台灣媒體訪問的中國民眾甚至表示,當年「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招待大家看台灣豬哥亮」。

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