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毫無進展,台積電赴德設廠傳聞引發爭議

「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毫無進展,台積電赴德設廠傳聞引發爭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毫無進展之下,台積電若到德國設廠,有台灣學者對此有保留。沈榮欽對BBC中文指出,台積電沒有非去德國不可的理由,現在去主要是為了德國汽車產業的利益,「但歐盟跟德國相對冷淡,本質上是不公平的,而且以台積電投資那麼大卻沒有任何經貿保障的話,是完全不合理」。

全球晶片代工龍頭、有台灣「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TSMC)據報將到德國東部半導體重鎮德勒斯登(Dresden)設廠,料2025年開始生產,《路透社》引述消息稱有關計劃已進入最後磋商階段。

如果成事,將是繼赴美國、日本之後,台積電生產基地進一步國際化,並首次在歐洲設立工廠。這也體現《歐盟晶片法草案》(EU Chips Act)今(2023)年1月通過後,台灣與歐盟的「晶片外交」。

不過,此事在台灣引起爭議,具官方背景的《中央通訊社》3月13日發表題為「對台灣『只想要不肯給』晶片外交不是歐盟說了算」的特稿,批評歐盟礙於中國大陸的壓力,對台灣只要晶片、不談外交,包括拒談「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簡稱BIA)。

此前,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不同黨團連日舉行論壇,討論台灣與歐盟的經貿合作,不少議會成員都呼籲盡快洽簽BIA,視訊出席的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李淳也暗示若達成協議,雙方的半導體貿易將會增加。

但代表行政機關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執委會)出席的官員大唱反調,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總司長古納・維岡(Gunnar Wiegand)指台灣投資環境穩定毋需BIA,「很多人支持(協定)是為了政治原因,但從經濟因素看並不需要」,歐委會貿易總署遠東部門主管艾德琳・辛德爾(Adeline Hinderer)則稱對台經貿協定的內容「可涵蓋在現行對話管道下,沒有需要改變現況」。

歐盟大國與北京關係微妙

The logo of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SMC) is pictured at its headquarters, in Hsinchu, Taiwan, January 19, 2021.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台積電代工生產的8吋晶圓佔全球市場比重約45%至50%,代工生產的12吋晶圓成熟制程比重甚至超過70%;根據2021年1月的的資料,台積電市值達5509億美元,擠身全球前十大,與美國蘋果等企業並列

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在台辦事處主任葉皓勤(Marcin Jerzewski)向BBC中文表示,歐洲議會為直選產生的民意代表,歐盟委員會是非民選產生的行政機關,兩者對台灣經貿協定的態度矛盾令人擔憂。

「現在並非歐盟拒絕與台灣簽BIA,而是歐盟委員會。這削弱了歐盟的國際形象,讓人覺得歐盟內部的不同機構互相打架,而當內部的分歧暴露在公眾視線,就很容易被北京利用。」

葉皓勤指出,歐盟27個成員國各有不同利益和政治考量,親台灣的主要是中東歐國家,其他國家如愛爾蘭、德國都與中國有緊密的經濟往來,西班牙忌憚國內的分離主義,匈牙利儘管是台灣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之一,但總理奧爾班是歐洲最親北京的領導人,在此情況下歐盟很難在台灣議題上達成共識。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對BBC中文說,歐盟委員會官員的強硬發言反映了兩個訊號,第一是中國大陸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第二是中國與歐盟關係越來越密切,尤其去年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Charles Michel)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以及今年2月中國中央外委會主任王毅出訪歐洲對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歐盟重要國家釋放善意。

「台灣過去幾年在歐盟的外交突破主要在議會層面,以及中東歐小國如立陶宛,但處理整個對歐盟的外交舉措,就需要幾個主要大國有共識。這些國家最近都與北京有密切互動,這對台灣在歐盟尋求突破當然會有蠻大的阻礙。」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2月初出席歐盟智庫論壇時表明,「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方的紅線,台灣地區是以單獨關稅區身份加入世貿組織,不是一個國家,中國不接受歐盟與台灣簽署投資協定。「實際上,中國並未阻止台灣開展同世界的經貿合作。我們的立場是,台灣可以(與其他組織或國家)保持經貿關係,只要這不影射台灣擁有國家主權。」

BIA談判零進展

美國去年已承認,在新型武器及戰機上使用了台灣生產的晶片。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歐盟是台灣最大的境外投資者,佔總外國直接投資(FDI)25%,台灣在歐盟的FDI存量則佔台灣所有對外投資的2.1%。台灣政府長期推動與歐盟簽署BIA,冀把雙邊貿易關係制度化。

2015年歐盟執委會一份貿易政策文件指與中國協商投資協定,並會與香港和台灣「探索開啟投資談判」。2020年執委會與中國完成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談判,但因新疆、香港等人權議題交惡而凍結協定,也沒開啟與對台經貿談判。

歐洲議會自2021年在多份報告中,敦促歐盟委員會啟動與台灣BIA的前置作業,包括風險評估、公眾諮詢和範圍界定工作。葉皓勤指出,只有進行了前置作業,以實證方式評估BIA的經濟效益,歐委會才有依據決定是否與台灣進行談判。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台灣國立東華大學助理教授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也對BBC中文說,歐盟委員會官員在前置作業啟動前,就一錘定音指台灣歐盟不需要BIA,「這已經不是關於經貿本身,而是政治表述」,如果台灣政府想推進BIA,不應讓相關討論高度政治化,「我明白BIA對台灣外交很有象徵意義,但現在雙方都應該回到投資本身」。

她說以歐盟的「一中政策」和27國成員的複雜性,短期內很難與台灣簽訂「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但雙方在再生能源、電子科技產業、研究、文化等領域還有很多務實合作空間,而且每個國家都可以與台灣發展雙邊貿易關係。「不只大國可以塑造歐洲台灣關係,小國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就像立陶宛。歐盟不僅僅是德國和法國,就好像我們處理亞洲關係時也不僅僅是中國,還有印度、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