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垃圾山》:據說這些山比年紀最老的孟買拾荒者還要歷史悠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索米雅・羅伊以八年時間走入迪歐納鎮區,如實記錄四個家庭在垃圾山下展開的生活與事業,並爬梳這項人工奇觀的進程,從英國殖民者建立此地的歷史,到市政當局對其公安與公害問題徒勞無功的嘗試。本書所描寫的,是迪歐納垃圾鎮區及隱身於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正發生的故事。
文:索米雅.羅伊(Saumya Roy)
第二章 長影
海德.阿里依靠在山上發現的東西維生,可是迪歐納山區的陰影遠比他知道的還要長,事實證明要脫離陰影比他想像得更加困難。他經常向住在同一條巷子幾間屋子外的維塔貝.坎伯勒求助,請教如何逃離這裡。他頭一次見到她時,她像山丘上滾動的一團灰,身上披著寶石色的紗麗,正在追逐抵達的垃圾。拾荒者說她是山坡上數一數二老的人,她見過這些山變成山之前的模樣。她談到飄浮在暈輪中的傳說,據說這些山比年紀最老的拾荒者還要歷史悠久。和大多數傳說一樣,有些是真的,有些不是。
「在一八九六年七月六日的早晨傳來一股強烈的氣味,似乎是有硫化氫在島的北部生成,尤其是來自跨越馬通加的運鹽通道及北邊的空地。那氣味似乎在最北邊最濃,」邦貝的衛生官員T.S.威爾博士在每年市政專員精心編纂、寄給倫敦的施政報告中寫道,「當時,在蘇利一帶觀察到老鼠的遷徙(蘇利是在島城東部沿海地區的住宅區),我相信那氣味是由腐爛的死老鼠而來,因為後來在郊區發現了大量的老鼠屍體。那天上午,警察總長和我剛好因為安排了視察通往邦貝道路的交通情況而到島的北部,我們試圖查明原因。那味道非常難聞,汙染了各處的空氣。
「九月、十月的傍晚經常能夠看到藍色的薄霧和彩虹,但我在邦貝已經很久沒看到了,」威爾繼續寫,「在此季節,癤子非常普遍。九月九日颳起了大風,天空看起來像是雨季的暴風雨。到了傍晚,下起雨來。不久之後就在西邊前灘發現了死老鼠。」
幾天後,在城內印度區行醫的阿卡西奧.維加斯醫師被叫去照料幾名發燒的病患。在看診期間,維加斯找不到病人發高燒、無精打采的原因,只發現了一小塊紅腫。隔天他還診斷不出病情,病患就突發高燒、死亡。他利用從病患腫塊抽取出的液體,確認這病是淋巴腺鼠疫,從此他開始在報紙上看到越來越多人死於瘟疫的消息。
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與棉花的貿易徹底改變了邦貝,從十七世紀英國自葡萄牙人手中接收的多岩捕魚島嶼,變成帝國極為雄偉重要的貿易港。英國人建造了一座堡壘,並填海造地將島嶼連接起來,然後在這片浮現的土地上,蓋了帶有印度裝飾、富麗堂皇的歐式建築。英國人住在堡壘牆內發展起來、微風習習的熱帶倫敦裡;牆外的巷弄則擠滿了印度移民,他們受到工作機會的吸引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裡。垃圾和傳染病接踵而至。不久,威爾開始接到每天有數百人死於瘟疫的報告。法國開始對印度的旅客和貿易施加限制。
官員認為,疾病是隨著朝聖者從印度北部的宗教慶典帶回這座城市的。後來殖民地報告推斷瘟疫發源於中國雲南,隨著香港的商船抵達該市,透過在氾濫的汙物中行動的老鼠傳到堡壘外的巷道。隨著時間推移,瑪哈拉克希米的垃圾場幾乎已擴張到附近的住家,孟買人多年來都將垃圾傾倒在此,滋生臭味,老鼠和疾病,使居民生病並威脅到貿易。然而,威爾博士計畫控制疫情的行動卻讓殖民政府與邦貝居民之間變得緊張。「只有一種措施預期能夠發揮作用,那就是隔離。」他寫道。
隨著瘟疫病例增加,英國軍隊開始限制抵達該市的旅客留在隔離營地。他們進入堡壘四周狹窄的印度人巷道,拆除瓦片屋頂讓光線照進黑暗的房屋,清空堆放了好幾個月的物資的糧倉,用海水沖洗排水溝和下水道,這些水最後又湧回屋內。回流的水帶來死老鼠、垃圾,和所有排水溝應該清除的東西。士兵搜索房屋找尋病人,讓居民在外面排隊,以便他們檢查是否有淋巴腺紅腫。他們燒掉病人的所有物,用石灰刷洗並隔離他們的房子,讓他們的家人在醫院待上數個星期。就連瘟疫受害者的墳墓也撒上一層生石灰或木炭,以防止帶原的跳蚤跑出來。
恐懼和謠言籠罩了整座城市。許多印度人將病人藏在櫥櫃裡,用刀保護他們,以免他們被帶去醫院,擔心他們被送去那裡只會孤獨地死去。一名瘟疫患者從載他去醫院、正在移動的救護車上跳下來,後來被人發現他在走了很長一段路後死亡。「他們有種想法,認為救護車會給他們足以致死的電擊。」威爾在市政報告中寫道,「有人對我說:『你們認為我們像瘋狗,你們想要把我們當成瘋狗一般殺掉。』」
有天深夜,邦貝的市政專員P.C.H.史諾穿過這日益擴大的裂縫,進入印度人的巷道。他發現了一座在不知不覺間發展起來的城鎮,裡頭擁擠不堪,瘟疫必然會快速傳播。史諾發現有十九個男人、二十一個女人和十七個孩子睡在同一間房間裡。「事實上,那間房間是條過道,夾在兩堵封閉的牆壁之間,前面有扇門︙︙我們所做的一切有什麼能夠幫助裡面受苦的人嗎?」他寫道。
隨著該市對抗瘟疫的預算盈餘已完全用罄,瘟疫進一步蔓延,開始觸及這座受限的島城邊緣。史諾寫道目擊病患神智不清地走在城市街道上,然後倒在路邊。有些可以復元,但有些早已死亡。根據報紙報導,在那年剩餘的時間裡,每星期有超過一千九百人死於瘟疫。最近剛建好的維多利亞終點站擠滿了準備離開邦貝的居民。
十月十四日,由於瘟疫控制措施更加嚴格,一群印度人寫信給史諾要求放寬規定。他們寫道,強制執行法規只會加速居民離開的浪潮。逃離的病人已經將瘟疫帶到鄰近的歷史名城浦納和更遠的地方。在兩座城市裡,那些留下的人經常激烈地抗議,因為帝國及其士兵檢查他們的房屋、身體和宗教活動。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所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能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的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亦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進而養成節電習慣,省下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