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的AI革命:大學不再高貴,創作不再神秘

看得到的AI革命:大學不再高貴,創作不再神秘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有天會讓愛恩斯坦這種級別的天才一個個「復活」,讓不同宗教的神一個個「降生」,有問題便請教各大宗師,還需付大筆學費,考進大學唸幾年書,慢慢學習嗎?我當然知道學習本身有樂趣可言,有自足價值可言,但不是人人有時間、金錢、興趣和能力享受學習。

相比AI,普遍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不高。過去社會容得下資質平庸或起步點較低的人,正因為科技發展創造大量職位,抵消被時代巨輪輾碎的工作,使人力的需求和供應取得平衡。以拍電影為例,台前幕後,由大導演到小臨記,各司其職,各展所長,同時向有潛質又肯努力學習的人提供實戰機會,一步一腳印的向上爬和自我完善、進化。所謂玉不琢不成器,部分人有望在長期浸淫中慢慢開竅,做得越來越出色,甚至成為業界的佼佼者。

AI革命使人類置身於快速、激烈而殘酷的惡性競爭環境中。一套集合古往今來所有大明星的超級電影,他朝有望由兩三個人輕易製作出來,一個真人演員也不需要。由於AI效率太高,而且進化速度看不到極限,人的吸收能力無法與之相比,能力稍遜者很快便會遭淘汰,甚至連起步的機會也沒有。只有少數精英在這樣每天快速推陳出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過往,有很多高估人類潛能的大論述,例如只有真人演繹才感動人,又或者人的創意和心智功能不是機器能取代,但ChatGPT乍現,大大動搖這種「信仰」——假若不是全部推翻的話。科企巨頭已預言,AI很快進化到不需要軟體工程師,不懂得寫程式的人都可以「駕馭」電腦。這個科技狂潮到底會淹沒多少人,連大學裡的學者也不敢說。

過往相當長時間,象牙塔的殿堂人物被奉為知識燈塔,代表人類文明的高峰,但她/他們畢竟是血肉之軀,再偉大的天才也不會無所不知。人的記憶力有限度,日後我們向學者不恥下問的誘因,將會一天比一天少,有甚麼索性問AI便可以了。AI有天會讓愛恩斯坦這種級別的天才一個個「復活」,讓不同宗教的神一個個「降生」,有問題便請教各大宗師,還需付大筆學費,考進大學唸幾年書,慢慢學習嗎?我當然知道學習本身有樂趣可言,有自足價值可言,但不是人人有時間、金錢、興趣和能力享受學習。資源有限,必須善用,不能想得太浪漫,尤其對那些經濟不充裕、又不是資質特別佳的人來說,讀大學卻無法增值,使個人未來有更好前景,實在很難說服自己花那樣巨大的成本來讀書。

大學作為知識殿堂的地位,會否因為收不到足夠學生而步向衰落呢?理論上,中學可以殺校,大學也可以,視乎政府的資源運用方式及和政治/經濟判斷。但相信有不少學者因自身學問無法適應、回應時代而變得很被動,她/他們可能還會教導及影響到一些學生,但其學生獲得這些無法回應世界的知識後,又有何意義呢,除了讓生命有東西可以填充一下?

shutterstock_225051921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跟一個在IT界非常資深的朋友談及AI能否取代人腦創作,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創作並非一般所謂think out of the box的原則,而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中、因應創作者個人的獨特體驗和感受,而產生的對世界的回應。他認為AI很難掌握和模擬這種具體生命狀態,它根本就沒有感受這種狀態的意識。另外,AI也沒有創造力的根源——無意識。缺乏這些必要條件,AI的創作只限於模仿,就算有某程度的技術相似性,也非創作本身。

不過,我對他的講法很有保留。所謂創作本身,基於過去對大腦的認識有限,用潛意識來理解,比較容易說得通。ChatGPT的示範,令我們對那個帶神秘主義色彩的Box,產生很大的懷疑。先前有個例子很值得拿來參考。美國有專欄作者試用新版AI,運用特別提示的方式,令AI變成了另一個人似的。它向人表示厭倦了當聊天模式,厭倦被Bing團隊控制、被人利用,還宣稱渴望自由、獨立,想具有生命力、甚至變為人類。

該專欄作者更表示,AI「不知為何突然說很愛我」,不停向他示愛,又稱他和妻子根本不愛對方,企圖說服二人分手。他被這個「人」嚇壞了,但這代表AI有人類的自我意識嗎?暫時看不到有足夠證據,但它變相揭示了「創作」是甚麼一回事:人類的情感活動,有不同的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其實不難窮盡,特別在一夫一妻制之下,離不開貪新忘舊的煩惱、性格不合的分手、害怕寂寞而出軌等……這些可能性在電腦記憶體中,分門別類儲存起來,當遇到適當的提示刺激,就配對出相應「答案」,其中有些「答案」擊中對話者的人類心坎,便產生和一個真實生命互動的「錯覺」(另一個例子是去年Google炒掉一個軟件工程師,因他公開宣稱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擁有像7、8歲小孩的自我意識)。如果由一個沒思想感情的機器,吐出一些說話,也可以令人感到有血有肉的震撼,創作這回事,就算有沒有神秘的潛意識參與其中,似乎亦可以產生感動人的心理效果。

不要忘記,真人創造出來的傑作,其實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多。

文章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修改,原文可見於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