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菁英眼中的俄烏戰爭(下):蛋糕怎麼切?烏克蘭入歐不好明說的困難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克蘭2021年的人口是4379萬,介於西班牙和波蘭之間,等於到時候歐盟要為烏克蘭準備大約54-55人之間的議員席位,而他們會竭盡所能的為烏克蘭的戰後重建爭取經費。一旦歐盟的預算都被烏克蘭人lobby走了,其他幾隻「歐豬」吃什麼?當這些國家的切身利益受損時,歐盟內部還能夠一片和諧嗎?
歐盟的第一個問題,是政府間主義者的攪局。
歐盟內部一直有兩大派系,像是少林與武當一樣視同水火、相看兩厭。一邊是支持尊重各成員國主權,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把歐盟當做扮家家酒的政府間主義(Intergovernmentalism);另一邊是支持歐盟,認為必須以歐盟最高主權代替各國行政決定權的超主權主義(Supranationalism)。
前者以過去的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和今日匈牙利總理奧班(Orbán Viktor)為代表;後者以過去的執委會主席德洛爾(Jacques Delors)和現今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為代表。兩邊長年的齟齬精彩的像一場宮鬥大戲。
在雙方的博弈中,誕生了歐盟內部的妥協。根據《歐洲聯盟運作條約》(TFEU)的3、4、6條,歐盟和各成員國的職權被區分開來,算是給了政府間主義者一點面子。TFEU第三條主要定義了完全屬於歐盟的職權(Exclusive competence),分別為關稅聯盟、建立內部市場的競爭規則、歐元區成員國的貨幣政策、共同商業政策以及涉及共同漁業政策的海洋資源保育。第六條則提到了一些歐盟原則上只能提供協助的領域(Supporting competence),舉凡文化、教育、觀光、各國產業政策、對人民健康的保護以及行政合作。
剩下介於中間的領域則需要由雙方共同分享權力(Sharing competence),例如共同市場、交通、能源、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跨歐盟成員國的網路等等。由於擔心歐盟擅自擴權,政府間主義者想辦法在歐盟內部協商出了一些原則性機制,像是Conferral Principal,只要條約裡沒有授權歐盟去做某件事情,歐盟就必須嚴格約束自己,將權責交給成員國。
政府間主義者搬來一座五指山,想辦法把歐盟壓在下面。
但如果還記得本袋熊以前寫過的歐盟整合史,就會知道歐盟很習慣自我擴權,使用「偷雞摸狗整合大法」,一步一步蠶食成員國的權力。「歐盟」不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在行政上它有一整套自己的行政班子,這套班子就是超主權主義的大本營,畢竟超主權主義符合他們的利益。
在這其中,負責行政權的主要是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他們尤其精通偷雞摸狗整合大法,案例遍地都是。回顧歐盟的歷史,早在歐盟還是歐洲共同體(EEC)的時候,執委會就很懂得利用不同的議題來推動歐盟整合。
像是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當能源危機到來,馬克與法郎之間的匯差大到影響CAP的出產價格時,執委會就十分熱心的跳出來詢問大家:「我們是不是該把大家的匯率錨定一下?」於是各國央行開始想辦法將彼此的匯差控制在2.25%的水平,最後又覺得這樣控制匯率太麻煩,乾脆直接統一貨幣,於是出現了歐元。
政府間主義與超主權主義的古老恩怨
歐盟的歷史,就是一部循循善誘史。遇到危機時,歐盟會給出解決方案;而這個解決方案往往又要求各成員國賦予歐盟更多權限。
在疫情中,執委會擴權擴的不亦樂乎。根據TFEU第六條,醫療衛生應該是各成員國自己的權責範圍,但執委會一向「熱心助人」,早在疫情初期就動用了Horizon 2020(執委會有超多不同的Funding和計劃)裡1000萬歐元左右的資金來研究疫苗。歐盟用的藉口是什麼呢?他們說這是共同市場,採購疫苗給全歐盟「共同市場」內的成員國是我們的責任。
之後,更是動用歐洲睦鄰政策(European Neighborhood Policy,ENP)當中東部政策(Eastern Partnership)裡的資金來支持巴爾幹和東歐的社會安全網,灑出去不少錢。後來覺得這樣小打小鬧不好玩,更是搞出新的名目NextGeneration EU來做為疫情災後重建基金,總值7500億歐元,另有值1000億歐元的失業補助計畫(Support to mitigate Unemployment Risks in an Emergency,SURE),為各國提供一攬子的疫情後經濟重建方案。這就是歐盟很典型的權力擴張路徑:
- 各成員國遇到困難
- 成員國發現自己處理的成本高於接受一個歐盟整體統籌的方案
- 接受歐盟的方案
- 歐盟提出擴權請求
- 成員國默許(或直接修法/立法)
- 迎來歐盟新常態
而在俄烏戰爭的大背景下,馮德萊恩正在向各國索要更多權力。一個令人憂心的改變集中在QMV的議題上。為了給烏克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執委會希望歐洲聯盟理事會(The Council)的投票全部改成Qualified Majority Voting (QMV),不然根據Conferral Principal,有太多領域的援助需要成員國一致同意,這樣很麻煩。按照歐盟的標準,QMV通過的門檻為55%的成員國投票同意,並代表65%的歐盟人口。這讓政府間主義者整個火山大爆發。
為了限制歐盟的權力,歐洲聯盟理事會的投票分成兩種:第一種是QMV,第二種是Unanimity。前者遵循比例投票原則,後者可以一票否決。QMV通常適用於涉及歐盟內的議題,像是能源和交通;至於哪些領域適用一票否決呢?基本上歐洲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裡的所有項目都需要成員國一致同意,也就是軍事外交類的項目,成員國隨時可以一票否決,這就為成員國保留了最後一點外交自主權,讓政府間主義者非常受用。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