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MU5735航班墜毀一週年:中國民航局稱仍在調查,我們目前知道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空難死者家屬似乎在一週年的討論中缺席。一年前事發後不久,有網民稱自己是死者親屬,在網上發文悼念,也有少數中國境內媒體採訪了家屬並發表報導。他們旋即被網民圍攻指控他們「蹭流量」,最終以刪文作結。

Photo Credit: Xinhua / BBC News
中國東方航空MU5735客機空難發生屆滿一年,死難者家屬迄今仍在等待調查當局給予交代。中國民用航空局稱,「事故非常複雜、極為罕見,調查還在持續深入進行中」。
2022年3月21日下午,由一架美國波音737-800型客機執飛的東航MU5735客機從雲南昆明飛往廣東廣州途中,墜落廣西梧州藤縣琅南鎮莫埌村附近山谷,機上132人全部罹難。MU5735空難由此成為自1994年以來中國本土最嚴重空難。
中國與國際民航事故調查規定均有要求在事發後一年公布調查結果,但這並非強制規定。中國民用航空局3月20日晚間稱:「技術調查組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繼續開展原因分析及實驗驗證等工作。」
美國方面也獲邀參與是次調查。相關方面回應《BBC中文》記者查詢時均未直接回應調查進展,但稱將繼續支持中方的調查工作。
MU5735空難調查是否規定必須在一年內完成?
MU5735空難的調查工作目前由中國民用航空局主導,而中方此前已邀請了製造失事客機的美國波音公司,以及監管波音的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參與調查。
聯合國國際民航組織(ICAO)指出,根據1944年《國際民用航空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又稱《芝加哥公約》(Chicago Convention)——附件13《航空器事故和事故徵候調查》,某國若調查一起航空事故,「如果可行」,應在12個月內公開發表最終調查報告。否則,當事國應每逢該事故週年發表一份中期聲明,詳細說明調查進度,與當中鑒別出的安全問題。
《芝加哥公約》附件13還要求,若有關事故牽涉最大起飛重量超過5700公斤的飛行器,則領導調查的當事國必須將最終報告抄送國際民航組織。
擔當MU5735航班的波音737-800型客機,其最大起飛重量為7.9萬公斤。這意味著中國民航局一旦完成最終調查報告,便必須向國際民航組織提交副本。

Photo Credit: BBC News
中國本身是以交通運輸部制定的《民用航空器事件技術調查規定》來規範空難調查,其法源包括《安全生產法》、《民用航空法》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
《規定》中提到,「調查報告經國務院或者民航局、地區管理局批准後,調查工作即告結束」,「組織調查的部門應當按規定向國際民航組織和有關國家送交事故和嚴重徵候最終調查報告」,「事故和嚴重徵候的最終調查報告應當在事發12個月內依法及時向社會公布,依法不予公開的除外。未能在事發12個月內公布最終調查報告的事故或者嚴重徵候,組織事件調查的部門應當在事件週年日向社會公布調查進展情況」。
換言之,無論是《芝加哥公約》附件13還是中國《民用航空器事件技術調查規定》,都並未將「12個月」期限寫成絕對規定。
國際民航組織與波音公司在答覆《BBC中文》記者查詢時,均請記者聯絡中國民航局。
NTSB一名發言人也請《BBC中文》向中國民航局查詢MU5735空難的調查進展,但同時稱:「NTSB將繼續支持中國民航局根據國際民航組織(《芝加哥公約》)附件13所進行的調查。根據該規定,只有領導調查國會發布相關信息。」
《BBC中文》記者同時向中國民航局與中國東航發出了書面查詢,但並無回音。
MU5735空難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都知道什麼?
2022年3月21日北京時間13:11(格林尼治標凖時間;GMT;05:11),中國東航MU5735航班從雲南昆明長水機場出發,13:16起飛,原定當天15:05抵達廣東廣州白雲機場。
機上載有123名乘客和九位機組人員,其中包括三名飛行員。據事發後中國國務院委派的應急處置指揮部所稱,三人分別為機長、副駕駛和觀察員。
執行該航班的是一架美國波音737-800型客機,事發時只服役了六年又10個月。737-800型長期被航空業界視為安全可靠的主流機型。
據中國民航局航空安全辦公室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客機在13:27——起飛後11分鐘——上升至巡航高度海拔8900米(2.92萬英尺),14:17進入廣州管制區,14:20:55廣州區域管制雷達出現「偏離指令高度」警報,飛機脫離巡航高度,管制員隨即呼叫機組,但未收到任何回復。
14:21:40——即起飛後1小時5分鐘——雷達最後一次記錄到MU5735航班的飛機信息,隨後,雷達信號消失。
東航MU5735航班飛行軌跡

Photo Credit: BBC News
其後,飛機被發現墜毀於廣西梧州市藤縣埌南鎮莫埌村附近一處山谷,現場有一個相信由飛機撞擊而造成,面積約45平方米、深2.7米的積水坑,被調查人員判定為主撞擊點。該處先後發現了水平安定面、垂直尾翼、方向舵、左右發動機、左右大翼、機身部件、起落架及駕駛艙內部件等主要殘骸。
此外,搜索人員在距離主撞擊點約12公里處發現右翼尖小翼後緣。
搜尋工作進行六天之後,去年3月26日,應急處置指揮部宣布機上132人全部罹難。
據國際航空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披露數據,MU5735航班在06:20:43 GMT從巡航高度2.91萬英尺開始急速下降,06:21:55 GMT跌至7425英尺(2263米),即飛機在1分12秒間以每秒301英尺(92米)速度急降。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