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真的變少了嗎?「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顯示這幾種小鳥都正在減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個別鳥種數據顯示,共11種鳥類數量顯著增加,台灣竹雞及繡眼畫眉兩種台灣特有種則顯著減少,研究員推測,可能與農地人為干擾及商業獵捕有關。至於族群無顯著變化的鳥類中,也有些鳥種趨勢落在「及格邊緣」......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近年來「麻雀變少」成為熱議話題,特生中心今天於3月13日召開記者會,透過分析國內100種繁殖鳥十年來的數量變化趨勢,建置「台灣森林鳥類指標」及「台灣農地鳥類指標」兩項國家級指標,也讓台灣成為繼印度後,亞洲第二個發布複合物種指標的國家。
分析結果發現,森林、農地鳥類族群數量大致呈現緩慢成長,僅台灣特有鳥類台灣竹雞、繡眼畫眉顯著減少。麻雀、白頭翁等鳥類沒有顯著變化,但落在「及格邊緣」,族群數稍有減少就將列入顯著減少名單。
鳥類族群十年來穩定成長,僅台灣竹雞、繡眼畫眉顯著減少
近年來「麻雀變少」成為熱議話題,為呈現鳥類族群變化,特生中心運用「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自2011年至2019年的資料,分析台灣100種繁殖鳥數量變化趨勢,包含52種森林鳥類、20種農地鳥類及28種棲地不特定鳥類,並建置出兩項國家級複合物種指標。
個別鳥種數據顯示,共11種鳥類數量顯著增加,台灣竹雞及繡眼畫眉兩種台灣特有種則顯著減少,其餘87種沒有顯著變化。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說,減少原因有待分析,不過可能與農地人為干擾及商業獵捕有關。
族群無顯著變化的鳥類中,仍有些鳥種趨勢落在「及格邊緣」。林大利指出,粉紅鸚嘴、鉛色水鶇、白頭翁、麻雀、棕背伯勞及大卷尾等六種鳥類,一旦數量再減少就將列入顯著減少名單,這些鳥類常棲息於草生地和溪流,多為肉食性鳥類。

借公民科學之力,特生中心建置國家級複合物種指標
「台灣過去十年森林、農地環境的鳥類都算穩定成長」,林大利根據分析結果指出,農地、森林鳥類兩項指標皆呈現緩慢增加。不過他提醒,農地環境人為干擾頻繁,指標容易出現波動。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指出,鳥類族群監測指標可了解每年鳥類族群變化,更是評估生物多樣性指標的重要依據,也有助於國家施行保育政策。
「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是由特生中心、台灣大學及中華鳥會共同推動的公民科學計畫,自2009年起每年號召全台鳥友定期定點調查鳥類,長期監測族群數量變動趨勢,十年來累積23.7萬筆資料。林大利指出,以往必須耗費4至5年才能成功完成某特定樣點鳥類監測,公民科學家參與協助能大大提升蒐集監測數據的效率。

全球有254項複合物種指標,但大多集中於歐洲,直到2020年印度才首次發表亞洲第一項國家級指標,這次台灣成為亞洲第二個發布複合物種指標的國家。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生態指標》(Ecological Indicators)。
至於鳥類為什麼適合當成指標?林大利比喻,我們會用體溫來反應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如果想知道森林或農地環境好不好,也需要一個具體指標。而有繁衍需求的鳥類是要求嚴格的敏感物種,一旦環境異常就會馬上離開,可精準反映環境現況。
他預告,目前已在國家公園內嘗試建立兩棲類指標,未來將擴及高山鳥類、台灣獼猴、日行性猛禽等生物類群。待族群拼圖逐步到位,就能形成「國家保育儀表板」,精準呈現台灣環境變化。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