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諾登揭露「稜鏡計畫」10年後,全球大規模監控仍是「現正進行中」

史諾登揭露「稜鏡計畫」10年後,全球大規模監控仍是「現正進行中」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色列間諜軟體「飛馬」事前標榜只提供給各國政府打擊恐怖主義與犯罪行動,最終調查卻揭露監控名單包括全球的記者、異議人士與政治家,標榜科技大門只為正義而開,結果是人人都可能有鑰匙——不要有「沒做虧心事不怕被看」的僥倖,只是還沒輪到你而已。

因應312國際反網路監控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及開放文化基金會(OCF)召開記者會共同發表《台灣資料隱私政策國會意向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顯示跨黨派高度重視資安、個資保護及數位人權議題,且逾七成國會受訪者認為,我國數位人權保障程度低落,呼籲政府應強化管理資料調取機制、鞏固個資保障與補救機制、以及建立數位資訊違法利用管制法規等三大改善方向。

全球大規模監控不是陰謀論,也沒有停留在威權時代,而是現正進行中

2013年大規模監控浮上檯面,​​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揭露「稜鏡計畫」,對全世界投下震撼彈,美國國家安全局帶頭進行全球大規模監控,就連Facebook、Google、Yahoo、YouTube等網路巨擘都被納入名單。讓全球震驚的是監控檔案多達170萬,能進行深度的監聽,監聽範圍甚至擴及全球使用者,監控內容包括電子郵件、 影片、照片、檔案、視訊及社交網路,其監控的範圍與程度令人細思極恐。

然而監控並沒有因為吹哨就離我們遠去。

2021年7月美國華盛頓郵報、英國衛報等17家國際級媒體發布Pegasus專案調查報告,以色列網路公司NSO的間諜軟體「飛馬」監控異己,多國政府如墨西哥、印度跟NSO購買飛馬來監控人民,其公布5萬筆電話號碼當中,包括85位社運人士、189位記者,以及超過600名政治人物。

但要知道,事前NSO標榜只提供給各國政府打擊恐怖主義與犯罪行動,最終調查卻揭露監控名單包括全球的記者、異議人士與政治家,標榜科技大門只為正義而開,結果是人人都可能有鑰匙。

「沒做虧心事不怕被看」的僥倖,只是還沒輪到你而已

台灣近年來也屢次爆發資安監控問題,全球最大網路攝影機網站「insecam」揭露,台灣去年有700多支監視器被上網,監視器多是使用中國海思半導體的晶片,從網站就可以搜尋得到公共場所和私領域的畫面,包括停車場、工廠、公園、民眾住家、辦公室,被拍者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被上網」。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報告指出,全球的網路自由正逐漸走下坡,已連續12年下滑。無國界組織自由之家估算至少53個國家,網路用戶會因為在網路發表意見而遭嚴格監禁,76%使用者可能因發表政治、社會言論而遭逮捕、關押。雖然台灣網路自由度位居前段班,但對於無形監控導致言論自由、人身的威脅,仍須引以為戒。

台灣資訊安全保障的法規面,法規、管理制度仍有待改善

雖然《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法,但台灣人權促進會表示缺乏外部獨立的個資專責機關,造成相關規範散落在各種法律,存在標準不一與欠缺執法能量的問題。除此之外,新型數位足跡的資訊安全仍然不受法律所管束,根據《台灣資料隱私政策國會意向調查報告》,9成國會受訪者同意調取資料需建立管理機制,且有7成委員支持成立政府調取資料的專責機構。

事實上,台灣在資料調取沒有專責機構,管理制度上也相當不明,台灣人權促進會2020年公布「台灣網路透明度報告」,民眾資料調取根本沒有建立統計機制,且向電信業者調取資料96%由檢察官同意,極少數有經法官保留,變相讓《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1-1第3項的例外由檢察官同意變成常態,法官保留形同虛設。

另外,針對政府向網路平台業者調取民眾個資,根本沒有法律規範,2017年政府向網路平台業者調取資料,不需經法院裁判,成功率高達99%。可見沒有專責機構擔任守門員、缺乏管理制度下,如果政府需想要民眾個資,根本探囊取物。

shutterstock_145678071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面對政府與企業龐大的資料網羅能力,我們能做什麼來維護個資與資訊安全?

在個人層次上,我們應該更加留意使用網路平台的資訊安全措施。舉例來說,具備E2EE加密功能的通訊平台,能夠有效減少在資訊傳輸過程中被第三方攻擊、擷取個人資料的可能性。點對點加密已是現在多數線上通訊服務的基本架構,是保障網路秘密通訊與資訊安全的重要技術。

而進一步來看,共同倡議使企業與政府在資料的調取、使用上受到限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個人資料保護的獨立監督單位也應儘速成立,以完善《憲法》第22條對人民資料隱私權的保障外,民間團體多次倡議,希望要求政府對於調取民眾個人資料建立「定期統計」的機制,並公開統計報告,以便公眾監督是否合乎法規及比例原則。

同樣的,也應鼓勵企業定期發布透明度報告,向民眾說明政府索取民眾個資的程度,包含政府提出請求的次數、形式與法律依據,並公開企業同意給予個資的標準。

藉由獨立的個資保護監理機關,加上完善的個資調取紀錄與統計,才有機會限制企業與政府對民眾資料的不當使用,最大程度爭取個人的資料自主與隱私權利。國際反網路監控日是一個重要的契機,提升資安技術與意識、建立完善的個資保護機制,才能在這個處處留下數位足跡的世代裡,堅守數位人權的基本價值。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