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華爾街日報》:中國斡旋伊沙、奔走俄烏,加大全球事務發言權,形塑為有別美國的大國形象

《華爾街日報》:中國斡旋伊沙、奔走俄烏,加大全球事務發言權,形塑為有別美國的大國形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的言行反映中國自認可以成為有別西方的對照組,希望世界各國、尤其「南方世界」(泛指開發中國家,即相對於歐美和亞洲發達地區「北方世界」)諸國能將中國視為理性的一方,以及一個經濟模式能承受住以美國為首西方秩序威脅和欺凌的「善霸」。

(中央社)北京斡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復交、提出俄烏停戰和平倡議。《華爾街日報》認為隨習近平開展第3個任期,中國加大全球事務發言權,向開發中國家形塑自身為有別美國的大國形象。

繼本月稍早促成伊朗與沙烏地這對中東宿敵和解讓西方意外,習近平第3個任期甫上任就訪俄與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會面,稱願為結束俄烏戰爭努力。習近平訪俄返國後還計劃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進行自去(2022)年2月俄軍侵烏以來中烏領袖的首次通話。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正從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清零防疫鎖國3年及西方更不友善的國際環境走出,傳達自認擁有軍事和經濟分量、能開始按自己利益形塑世界的信號。對平息地緣衝突如此奔走,凸顯中國及北京的盟友們在全球秩序上不想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北京想構築有利自身的國際秩序為華府帶來挑戰。

習近平的言行反映中國自認可以成為有別西方的對照組,希望世界各國、尤其「南方世界」(泛指開發中國家,即相對於歐美和亞洲發達地區「北方世界」)諸國能將中國視為理性的一方,以及一個經濟模式能承受住以美國為首西方秩序威脅和欺凌的「善霸」。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專精中國事務的韓磊(Paul Haenle)說:「走出COVID-19疫情後,外界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國,很大一部分是為對比中、美所扮演的角色。他們真心相信有不同方法能成為大國並在世界發揮影響,認為美國用兵過於頻繁、對安全走火入魔。」

韓磊曾代表美國參加北京所發起、盼解決北韓核武計畫的六方會談,這算北京2000年代中期試探性涉足國際外交,但以失敗告終。如今韓磊看到中國截然不同的作為,尤其在全球事務承擔風險方面的意願。

雖然美國與西方盟國指控中國對待新疆少數族裔的維吾爾穆斯林構成種族滅絕,但北京透過有力的外交處理,讓包含沙烏地、伊朗在內的主要穆斯林國家對此噤聲。

史丹佛大學弗里曼史巴里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馬斯特羅(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雖然中方一些敘事不為西方接受,「但很多研究顯示,中方敘事在開發中國家頗吃香-即美國只會訴諸軍事干預,中國才是和平締造者。」

習近平的努力能否讓北京在全球事務發揮與華府相仿的作用尚待觀察,畢竟中國也發現不斷擴大涉外特別像是在巴基斯坦等地,可能招致當地反感,一如北京對美國的批評。但在全球事務累積外交得分,確實有助北京拿來宣傳華府孤立、對抗中國無效。

另有美媒引述不願具名的拜登政府官員指出,美方擔心自身會遭中國提的俄烏停戰倡議所侷限,因為若對中方倡議徹底抨擊反授把柄,讓北京可據以向憂心戰爭且經濟已然受害的國家宣稱美國對和平根本不感興趣。

拜登政府自俄國侵烏以來一直力圖不讓中國攪和進入,但情況卻似相反。除習近平與普亭越走越近,中國還不斷找到能對北京廣泛全球外交買單的國家。

隨華府持續對中國強硬,一些分析家相信中國搞不好更不願盡快改善與美關係。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研究員西森(Melanie Sisson)說:「中國越看不到與美合作的機會,就越會另覓他途與選項。就很多場域來看,這代表北京會試圖在美國與他國間見縫插針。」

史丹佛大學弗里曼史巴里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馬斯特羅認為,北京可能不是要促成世界和平獲取利益,而只是想在美國軍力主導的世界中,將自己定位為大善人。

馬斯特羅說:「他們在講促成伊朗沙烏地復交讓美國如何難堪,試圖向世界表明他們不是威脅,美國才是。」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