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散戶傳奇的小型成長股獲利法則》:請拋開「股票收益是令人良心不安的非勞務所得」這種想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求學時讀破百本投資書籍,並有證券從業經驗的今龜庵,完整分享50年實戰心得,以及退休入市後10年資產200倍的精彩經歷。他發現,市值小、營收成長幅度大的「小型成長股」,最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帶來出色報酬,即使市況低迷也能逆風上揚。只要公司體質健康,搭配敏感題材加持,股價自會一飛沖天!
文:今龜庵
投資文化差異,造成國民資產落差
根據日本銀行三月中公布的《資金循環統計(快報)》,截至二○二一年十二月底,日本個人(家庭支出部門)金融資產總額較前年度同月底增加了四.五%,首度突破兩千兆日圓的大關。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總額,是在金融泡沫破裂的一九九○年站上一千兆日圓;也就是說,經過三十年的歲月,才達到兩倍的成長。
《日本經濟新聞》將金融資產增加的原因,全都歸功於日本國民節儉的美德。這則新聞的報導如此寫道:「貸款金額未見增長,同時對未來感到不安的國民節制消費,傾向將所得存進銀行。」
就企業而言,就跟在業績無法成長的情況下增加保留盈餘一樣,姑且不論三十年的時光有多漫長,大家也許會覺得日本人實在非常努力。然而,若拿來與歐美的情況比較,我想結果也許會讓多數讀者無言以對吧?
圖23裡的圖表,顯示的是歐美日個人金融資產總額的變化情形。由於引用的是金融廳《平成第二十八行政年度金融報告》的資料,因此圖表僅會顯示至二○一六年年底的結果,但從這張圖表中可以看到,相對於從一九九五年起的十一年間成長一.五四倍的日本個人資產,美國個人資產成長率是日本兩倍以上的三.三二倍,而英國也有二.四六倍,與日本相較之下有極大的落差。

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落差,其原因在於資產的投資報酬率存在很大的差異。圖24為歐美日個人(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對照圖,日本人在現金、儲蓄金所占的比重超過一半。

但遺憾的是,儲蓄金早就已經維持近乎零利率好長一段時間了。只要日本一天不脫離通貨緊縮,儲蓄利率就沒有任何上升的可能。
相較之下,美國自然不用說,就連歐洲在股票和投資信託上的占比都比日本大得多。歐美日之間的投資報酬率差距,就是產生自金融資產結構的差異。
倘若日本人能夠減少一點現金和儲蓄金的比重,轉而運用在投資方面的話,可想而知投資報酬率必然會出現顯而易見的成長。況且,資金會透過投資重新進入社會循環,從而帶動景氣成長,企業的營收自然也會好轉,原本死氣沉沉的薪資便很有可能恢復生機進一步提升。
此外,在景氣好轉的帶動之下,股價也會受此氛圍影響隨之上漲,進而提升個人資產的投資報酬率。只要資產能夠像這樣順利增長,國民就會放心地打開錢包從而帶動個人消費。
如同本節開頭提到的,日本這三十年來主要是依靠節儉才讓個人金融資產總額得以翻倍,然而日本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相比其他國家,卻幾乎沒有任何成長,始終無法脫離通貨緊縮的泥淖。雖說當中也不能排除政府與日本銀行政策的影響,但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的國民都將資產以現金或儲蓄金的形式置之不理所導致。
一旦資金無法循環經濟就無法循環,我們也無法在真正的意義上享有富足。
一個商業上的創新想法,縱使再怎麼能滿足人類社會的普遍需求,若沒有資金就無法成為一門事業。此時,為企業家提供資金的就是投資人。
就算成功創業,要是沒有能一起打拚的夥伴,也無法成就一門事業。創辦人唯有提出足以打動人心的任務或願景,才能號召支持者共同推動事業發展。
因此,倘若一家公司推出的產品或服務無法被社會接受,它的事業就不可能上軌道。只有獲得使用者高度肯定,產品和服務被消費者持續回購或廣泛推薦,事業才有機會發展下去。
與這類企業活動具有關聯性的所有人,就統稱為持份者(利益關係人),各自處不同立場的每個人都會盡到自己的責任,企業也就得以存續。而與企業活動有關的每個人彼此信任,並且相互尊重才能維護最健全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看來,透過投資股票賺錢,可說是投資人基於對創業家(經營者)、工作人員推出的產品或服務,以及使用者的喜好,抱持信念並投入資金所產生的結果。簡單來說,財富源自於信念。
我想只有在自家產品或服務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進而對社會做出貢獻,對企業而言才是無與倫比的幸福吧。我希望為這種企業挹注資金的投資人,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實際上也是在為整個社會盡一份心力。換句話說,當企業業績成長的同時,就是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樣的,當投資人資產增加的同時,也是在為社會做出貢獻。更何況,我一直都認為,日本人應該要拋開「股票收益是令人良心不安的非勞務所得」的思想才是。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日本散戶傳奇的小型成長股獲利法則:10倍飆股這樣選!打造年化報酬率30%的選股戰略》,方舟文化出版
作者:今龜庵
譯者:黃昱翔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2000萬滾出40億,72歲日本散戶傳奇
「盡力留在市場,造就決勝直覺!」
股息、價差都想賺,什麼類型的公司最有機會?
公司上千家,看得眼花花,如何捕捉獲利良機?
市場待久機會就有!波段操作須遵守那些原則?
改良本益成長比+話題板塊組合=非常潛力股
突破低迷市況,勝過大盤報酬!小資理財、退休族皆適用
造就10年資產200倍的「飆股」方程式
求學時讀破百本投資書籍,並有證券從業經驗的今龜庵,完整分享50年實戰心得,以及退休入市後10年資產200倍的精彩經歷。
他發現,市值小、營收成長幅度大的「小型成長股」,最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帶來出色報酬,即使市況低迷也能逆風上揚。只要公司體質健康,搭配敏感題材加持,股價自會一飛沖天!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