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台灣是什麼時候得到發展契機呢?就在德州儀器放棄讓張忠謀擔任CEO之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本好書記錄了半導體晶片的發展、擴散和戰略部署,能讓一般民眾快速掌握晶片的歷史,並且無負擔地瞭解其中的意義,尤其是主要故事地點是在台灣。如果台灣人連自己的優劣勢都不想也不能搞清楚,誰來呢?
文:Gene
自從俄羅斯蠻橫無理地入侵烏克蘭,很多人大概也不再相信另一場大規模戰爭是不可能的,畢竟在極權專制的軍事強權國家,只要領導人犯蠢或意氣用事,可能不會相信和平對全人類才有利。當初歐美傻到以為讓俄國權貴只要能把豪華遊艇開到地中海度假時照三餐享用頂級紅酒、鵝肝醬、松露,他們就只會想要用貿易和外交手段解決問題,而一般平民吃不到麥當勞時就會揭竿起義⋯⋯
屋漏偏逢連夜雨,原本疫情的打擊結束後,各國開始紛紛解除管制,經濟本應有所起色,可是俄烏戰爭一開打,全球民生經濟又哀鴻遍野,平民百姓原本萬物皆漲只有薪水不漲的慘況雪上加霜,因為烏克蘭大草原地處歐亞大陸最大的黑土帶,雖然烏克蘭人均收入相當低,可是肥沃的土壤讓她成為全球大糧倉,戰爭對基礎建設的破壞以及土地的污染,恐怕在未來幾十年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全球也赫然發現,如果這場戰爭發生在東亞,直接涉及高收入的台灣,恐怕就不是通貨膨脹這麼簡單而已了。拜疫情控制得比大部分先進國家得當所賜,台灣經濟不僅逆勢成長,各先進國家還發現,台灣掌控了全球先進晶片產能的壓倒性多數,只要這些晶片因戰亂而停產,就會直接衝擊全球製造業、IT產業、醫療產業以及汽車產業,那就完全不是什麼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可以拯救的。
先進晶片成為世界上最搶手的商品,這可能讓許多人始料未及。近幾十年來,晶片無疑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和必不可少的電子產品中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高端奢侈電子產品到普通家用電器都離不開大量晶片,從智慧手機到電腦,從微波爐到洗衣機,從汽車到飛機,從醫療設備到工廠車床都可見晶片的蹤影。 政府、銀行、社交媒體、電子郵件仍至全球證券交易所等關鍵基礎設施也同樣依賴於這些晶片。拜晶片的快速發展所賜,過去先進國家的人民才有機會使用得到的3C產品和服務,也充斥發展中國家市場,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離。
其實早在疫情前,川普政府發起的美中貿易戰中,晶片就成了主角,而美國禁售各種先進晶片給中興通訊以及華為,禁售各種先進晶片給他們,直接把華為從頂尖跨國企業降維打擊成二流中國本土企業,姑且不論中國國營企業趁虛而入扯後腿。而美國也赫然發現,這些晶片禁令,不是美國單方面說的算,他們還需要台灣等國的配合,因為美國生產的晶片不僅市占率不高,而且先進晶片幾乎都是在東亞生產的,而半導體重鎮如日本、韓國、台灣都在虎視眈眈的中國旁邊。美國近年通過所謂的「晶片法案」,試圖讓美國重回晶片製造的重地。只是這可能在未來十年、二十年都難以辦到。
而中國也醒悟到,他們與先進晶片的研發和生產無關,儘管中國各地政府在中央的一聲令下投入大量資金,但被騙子騙走的,可能比投入廠房生產的還多。這讓中國也產生了極大的焦慮,因為關鍵資源被鎖喉了(用中國普通話來說是「卡脖子」)。中國在2021年進口的晶片高達四千多億,比石油多了不止兩倍。過去中國民間嘴炮「馬六甲困境」,因為中東的石油要途經馬六甲海峽,可是相較先進晶片之下,石油的產地分散太多了,要突圍也輕易許多。晶片產業現在既決定了全球經濟格局,也決定了地緣政治力量的平衡。
想要瞭解整個晶片戰爭的起因和後果,絕不能錯過《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在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弗萊徹學院教授國際史,他把俄羅斯和中國歷史方面的專業知識帶到解說晶片的製造。這本好書記錄了半導體晶片的發展、擴散和戰略部署,能讓一般民眾快速掌握晶片的歷史,並且無負擔地瞭解其中的意義,尤其是主要故事地點是在台灣。如果台灣人連自己的優劣勢都不想也不能搞清楚,誰來呢?
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高登.摩爾(Gordon E. Moore,1929-)在大概半世紀前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後來修正成每一年半)。 六十年前,四個電晶體可以裝在一個晶片上, 今天的話已超過百億個,最先進的還超過兩百億個。也因為《晶片戰爭》的科學和科技內容和知識不多,如果想進一步搞懂科技方面的歷史,可以再讀《賈伯斯傳》(Steve Jobs)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的《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先進晶片的生產,已成為地表上人類史上最高科技的工業生產活動了,台灣壟斷了超過九成先進晶片的代工生產,而剩下的不到一成幾乎完全被韓國壟斷。而這樣的壟斷,完全不可能用反托拉斯法來避免,因為只有台灣科學園區的阿宅工程師,懂得如何賣肝地操作全世界最先進和複雜的機台以高良率的方式生產先進晶片,而生產的過程要大量使用日本公司壟斷的各種超純藥劑。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