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財政部長承受全球極大壓力,強勢促成瑞銀收購瑞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8年,當瑞銀在金融危機中遭受巨大損失,瑞士政府選擇用納稅人的錢挽救瑞銀,而不是讓瑞銀被收購。對此瑞士社會的不滿直到今天仍未散盡,因此再來一次在政治上是無法想像的。瑞士財政部長卡琳・凱勒-蘇特在週日晚宣布兩銀行合併時強調:「這是一套商業解決方案,而非緊急財政救援。」
文:Stephen Morris、James Fontanella-Khan、Arash Massoudi(Financial Times)
翻譯:楊煦冬
科爾姆・凱萊赫(Colm Kelleher)是一位忙碌的愛爾蘭銀行家,自去(2022)年4月起擔任瑞銀集團(UBS)主席。他本想在3月17日星期五這天休息一天,慶祝聖派翠克節,然後在星期六去蘇黎世的一家酒吧觀看愛爾蘭對英格蘭的橄欖球比賽。他希望愛爾蘭能在這場六國錦標賽中贏得 「大滿貫」。
但早在週四(3月16日)接到電話之前,他就知道自己想度過一個娛樂性週末的計畫很有可能泡湯。因為城中競爭對手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在三年醜聞纏身之後,終於成了歐洲銀行業的一顆毒瘤,造成了一團糟的局面。
在此一天之前,瑞士央行(SNB)注入500億瑞郎(約美金546億元)流動性支持,也未能挽回投資者對瑞信的信任。在最大的投資者沙烏地國家銀行主席庫德里(Ammar Al Khudairy)被問及是否會進一步提供資金時,他直截了當地回答「絕對不會」之後,該銀行的股價瞬間暴跌。
在美國監管機構接管了矽谷銀行的掌控權之後,全球市場已經出現了驚慌,在一天之內420億美元的存款被儲戶擠兌,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瑞士信貸銀行。富有的客戶每天從瑞信提取超過100億瑞郎的資金。外加10月份,社交媒體上出現了該銀行瀕臨倒閉的傳言後,已流失了1110億瑞郎。
「最大投資者說他不會再投一分錢的話,徹底摧毀了支撐客戶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他不這麼說,我們的情況可能完全不一樣,」一位瑞信圈內的人說。
週三(3月15日),瑞士央行、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和聯邦財政部(FDF)的「三方組合」向正在沙烏地阿拉伯參加會議的瑞信首席執行官萊曼(Axel Lehmann)和董事會主席科納(Ulrich Körner)發出約談邀請。
在「三方組合」批准500億瑞郎的同一個會議上,他們還傳遞了另一個訊息:「你們將與瑞銀合併,並要在週日(3月19日)晚上,亞洲股市開盤之前宣布。這是別無選擇的。」一位了解談話內容的人透露。
凱萊赫在週四下午確定,自己的週末計畫肯定無法進行了。「三方組合」打電話給瑞銀,要求他們必須為了避免四面楚歌的瑞信倒閉找出挽救方案。
「倒閉清算〔國家插手的解決方案〕對金融系統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並帶有在全球蔓延的風險,」瑞銀方面的另一位相關人士說。他認為,在這件事上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因為瑞信失敗對瑞士財富管理行業的聲譽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我們願意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提供幫助。」
收購一個本地的競爭對手對於瑞銀來說應該象徵著一場勝利,但接管一家官司纏身、在數十億美元有毒資產中掙扎的銀行,瑞銀沒有意願做虧本的買賣。
愛爾蘭在週六(3月18日)贏得了「大滿貫」,但凱萊赫只在蘇黎世的James Joyce酒吧享受了一杯愛爾蘭吉尼斯黑啤以示慶賀。
以下的報告是根據上週末參加緊急會議的十幾位業內人士的答話編寫而成的,在這次交易談判中,一家有著167年歷史的傳統銀行與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合二為一;失去了一些次級債券持有人,並造成旗下全球數以萬計員工的工作不保。
有關這兩家總部位於蘇黎世的大銀行的合併早有傳言。瑞士信貸前負責人譚天忠(Tidjane Thiam)在2015年至2020年的任期內多次跟他的同事說過,這是「歐洲銀行業中唯一有意義的合併」。
但直到上週,瑞士相關機構一直考慮的都是兩個銀行的模式。 2008年,當瑞銀在金融危機中遭受巨大損失,瑞士政府選擇用納稅人的錢挽救瑞銀,而不是讓瑞銀被收購。對此瑞士社會的不滿直到今天仍未散盡,因此再來一次在政治上是無法想像的。
瑞士財政部長卡琳・凱勒-蘇特(Karin Keller-Sutter)在週日晚宣布兩銀行合併時強調:「這是一套商業解決方案,而非緊急財政救援。」

專家和代號
當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合併已不可避免時,他們分別召集了專家團隊,瑞信早就聘請了森爾維尤公司(Centerview),這是一家由布萊爾・埃夫隆(Blair W. Effron)創建、弗洛德(Tadhg Flood)協助的投資公司。但萊曼和科納還聘請了前瑞銀投資銀行家諾韋利(Piero Novelli)單獨為董事會提供諮詢,銀行家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還向董事會提供了另一份公平意見書。
摩根大通銀行為瑞銀管理團隊提供專業建議,而摩根史坦利則為瑞銀董事會獻策,收購方還為每家銀行都設立了一個與樹有關的代號,瑞信是雪松;瑞銀是Ulmus,即拉丁語中的榆樹。
在整個過程中,瑞銀和瑞信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直接接觸,這讓瑞信的員工感到越來越不安與憤怒,因為他們被故意切斷了有關收購價格和條件的一切資訊。
大多數互動都是瑞士政府或監管機構的中間人通過Zoom進行的。
「週四,我們都聚集在蘇黎世,我們知道無論如何,政府會不惜一切代價在週一上午之前拿出解決方案,這是為了瑞士的國家利益,也是為了全球銀行的共同利益,」那位瑞信圈內人說。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