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年,重訪老人院媽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人院三年多以來,終於重新開放讓家人上房探訪。今天我再來探老媽,仿如隔世。
文:小山
老人院三年多以來,終於重新開放讓家人上房探訪。今天我再來探老媽,仿如隔世。
2020年1月28日年初四探老媽時送上新年利是,之後疫情越來越烈,院舍樓層就謝絕探訪了。
今天走進電梯、踏進樓層,走過走廊,感覺熟悉又陌生,我已經忘記媽媽在第幾間房,要看門牌和照片才能確定。看到媽正睡午覺,我很放心,便執拾床頭櫃和衣櫃。
櫃內很多物品已經用不上了,去年老媽確診,送進醫院後插胃喉代替進食,櫃內的杯和外出用膳的餐具已經無用。她臥床少動,每日六次餵奶令她長得胖胖,很多衣服亦變得窄小。
老媽剛入老人院時,為了訓練她的手肌肉和認知能力,我帶來幼兒畫冊、書本和小積木,陪她畫,陪她讀,陪她玩,它們和我教她用步行架的提示咭,已完成歷史任務。
環望四周,很多長者的臉孔陌生。我對護士說,想探同學的長輩,但走到她的房間已不見她的名字。護士答我,她和同房幾位長者在疫情中都走了。
老媽同室的長者我一個也不認識,對面床的婆婆兩年前入住,她的女兒說今日才第一次走進院舍的房間。
老媽鄰床的嬸嬸原來一年前調至下層資助床位,以往每天前來探望她的丈夫,竟然比她早走了。我到下層探望這位不良於行的嬸嬸,寒喧幾句,她想了許久才想起我是誰,眼有淚光。在疫情後,能夠見到相熟的人,實不容易。
院舍護士、護理員和司機都認得我,和我打招呼,我都上前多謝她們疫情中加倍辛勞。原來,我們已是少有的資深家屬了。
和老媽同鄉的護理員蘭姐說,她是全院舍第一個確診的員工,去年二月感染後在家隔離,康復後上班,全院員工都全副裝備工作;我媽則是全院第一個確診的長者,去年三月初中招,入醫院一個多月後康復。
蘭姐和我談了幾句,大家都哽咽,講不下去。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3-03-29 最新研究:COVID-19的動物起源,可能來自武漢野生動物市場的「貉」
- 2023-03-26 本土中重症85例、29死,指揮中心:「輕症0+n」新制首週未見疫情升溫
- 2023-03-25 疫情3年,重訪老人院媽媽
- 2023-03-23 3/20新制實施後每日平均新增109例確診,3/27取消住宿式3機構定期快篩措施
- 2023-03-15 本土確診連6天低於萬例,3/20起非偏鄉取消視訊診療,薛瑞元:輕症原則回歸健保,抗病毒藥物仍公費給付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