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和解不僅是「安倍路線」的勝利,更進一步在「道歉外交」上孤立中國

日韓和解不僅是「安倍路線」的勝利,更進一步在「道歉外交」上孤立中國
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的慰安婦銅像|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客觀而言,與其說日本道歉得不夠、賠償得不夠,還不如說在東亞(指中日韓)缺乏化解仇恨的政治氛圍。東亞政治有三個不好的傳統:第一就是實用主義,缺乏原則;第二就是喜歡爭做老大,缺乏和歐洲一樣平等和團結的意願;第三,缺乏妥協的精神,更沒有妥協後就把爭議放下的心態。

進入三月,印太和中東發生了三件撬動全球局勢的國際關係震撼性大事。印太方面有兩件,日韓和解,及「AUKUS」「三國海洋同盟」宣布細節;中東方面,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宣布復交。這裡主要討論第一件事:日韓和解。

日韓和解,中國非常不高興。這有三個原因,第一是現實的地緣政治,第二是經濟科技的較量,第三是話語政治因素。這裡主要討論第三點。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分別為戰爭策源地,論戰爭罪行,德國比日本還大得多。然而,在戰後,德國早已和歐洲被侵略國家化解仇恨。日本和中國、韓國等的「歷史問題」爭議依然糾纏不清,和解尚未達成。

為什麼亞洲的情況和歐洲的情況如此不同呢?這既有現實政治的因素,也有「道歉 vs 原諒」的因素。

從「道歉 vs 原諒」的因素看,日本固然應該真誠道歉賠償,但國家和解不應該也不能只靠單方面的努力。正如當年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告誡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那樣:「如果沒有鄰國的寬容大量,和解便無法達成。」

在歷史上,日本為二戰道歉的次數不少,也為二戰受害國達成過賠償協議。

在道歉方面,在戰後70年間,在各種正式場合中,日本為戰爭道歉和反省說了不下20次。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