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調查:中國滲透美國猶他州,對政府、議會與摩門教會著力甚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聯社》報告中指出,中國在過去數年間,與美國猶他州的州政府以及立法官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對中國來說,猶他州是個重要的立足點,如果他們能夠在鹽湖城取得成功,那麼在紐約和其他地方也能夠成功。」前聯邦調查局情報人員表示。
《美聯社》在昨(27)日公布一項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在過去數年間,與美國猶他州的州政府以及州議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親中的猶他州議員會暫緩不利北京的立法、否決有損北京聲譽的議案,替中國政府維護其正面的形象。
《美聯社》與事件的主要利益關係人進行了數十次的訪談,並申請公眾紀錄,獲得了長達數百頁的紀錄、聊天訊息與電子郵件。透過證據的拼湊,調查結果發現中國的全球影響力運動,在猶他州驚人地有力且成功。該調查發現,中國及其擁護者經常在猶他州議會,以及公共關係領域獲得有利北京的結果。
2021年時,即便美國國家安全局已經將中文,以及中國文化相關節目視為中共的宣傳工具,猶他州親中的州議員仍把禁止中資孔子學院的法案推遲了一年之久。直到2022年,猶他大學與南猶他大學才關閉校內的孔子學院。
2020年初,當北京當局正忙於平息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吹哨者李文亮所造成的社會輿論壓力時,一名中國官員請求猶他州的議員,錄製影片來鼓勵上海人民。專家表示,這是中國政府大內宣、安撫國內民眾的手段之一。
在2020年時,習近平寫了一封信給猶他州卡斯卡德小學(Cascade Elementary School)四年級的學生,信中提到「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一樣熱情好客,希望你們繼續加油,取得更大進步,做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小使者,歡迎你們到中國來看看。」一名共和黨議員表示,習近平此舉非常的親切。而中國官方媒體對這封信進行了大量的報導,並引述一名猶他州學生的話,將習近平比喻為一位善良的爺爺。
網路安全顧問公司Krebs Stamos Group的中國專家卡里(Dakota Cary)表示,像這樣的言論合理化了中國的理念與論述,猶他州議員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而這就是中國發展影響力運動的目標。
中國對猶他州的興趣不僅止於外交、貿易,以及教育相關的政府官員。根據法庭紀錄,美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對猶他州展現出了相當程度的興趣。
2023年1月,來自中國的電機碩士季超群,因為在美國從事間諜活動,而被判處8年的刑期。而根據他的臉書頁面與法庭紀錄,季超群在被捕之前,經常往返猶他州。
而在2019年被判處10年刑期的猶他州前情報官員漢森(Ron Hansen)表示,中國的間諜部門派他評估美國政界人士對中國的看法,他也承認曾試圖向中國販售機密資訊。根據法庭紀錄,聯邦調查局在他的電腦檔案中,發現了猶他州官員的姓名。漢森曾在2011年時,協助舉辦了首屆美中州長論壇(U.S.-China National Governors Forum),而這項活動在2020年時,被美國國務院以擔憂中國影響力為由,取消舉辦。
在商業活動方面,由於猶他州並不要求公職人員報告他們的旅外行程與個人財務狀況,因此很難確定官員與中國間的財務關係。然而猶他州一些親中的州議員,確實與中國間有著商業關係。
身兼猶他州參議員,以及商業顧問的布蘭伯(Curt Bramble)在近日接受《美聯社》的調查採訪時表示,他所有的客戶都只是在中國做生意的商人而已,並不是在中國當地成立的任何組織或個人,而他拒絕透露任何姓名。
不過布蘭伯在2022年時,曾告訴《法院新聞》(Courthouse News Service),他認為自己作為州議員與商業顧問的角色有時候會有重疊的情形發生,且他在中國同時有數十位客戶,布蘭伯為他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中國未來將成為世界強權,且中國正嘗試了解這對美國,以及對猶他州的意義是什麼。」布蘭伯向《法院新聞》表示。
其實在更早之前,猶他州官員就已經表態會在商業方面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當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018年與中國因貿易問題,而導致兩國關係緊繃時,當時的猶他州眾議院院長休斯(Greg Hughes)雖然作為川普的支持者,但向中國官方媒體表示「猶他州與華盛頓特區不同,我們是中國的老朋友。」
《美聯社》的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嘗試與猶他州的摩門教教會培養友好關係,想要透過摩門教教徒在當地強大的政商關係,將中國的影響力帶入猶他州的政府部門與民間社群當中,而對於一直想要在中國傳教的摩門教教會來說,這樣的合作模式正是他們所樂見的。
「對中國來說,猶他州是個重要的立足點,如果他們能夠在鹽湖城取得成功,那麼在紐約和其他地方也能夠成功。」前聯邦調查局情報人員蒙托亞(Frank Montoya Jr)表示。
新聞來源
- Key takeaways from AP’s report on China’s influence in Utah(AP)
- Amid strained US ties, China finds unlikely friend in Utah(AP)
延伸閱讀
- 向來是共和黨鐵票的猶他州摩門教徒,為何集體背棄川普?
- 美參院委員會調查報告:中國滲透美國聯準會蒐集情資,竊密行動長達10餘年
- 《紅色滲透》:失去「擁抱熊貓派」加持,意味中國失去了美國
- 曾被中國評為「滲透工具」、白宮卻批幫中國做宣傳,《美國之音》台長和副台長同時辭職
- 如何管理中資?深度解析美國《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立法精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羅元祺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