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漢賊不兩立」到「雙重承認」,台灣和中國曾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從「漢賊不兩立」到「雙重承認」,台灣和中國曾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太平洋島國斐濟政府本月恢復中華民國代表處的名稱與外交特權,各大媒體更以「雙重承認新進展」報導,究竟「雙重承認」是什麼?我們和中國同時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我國外交近期吹起一股「雙重承認」熱潮,起因來自外交部次長俞大㵢接受外媒專訪時公開表示,歡迎非邦交國同時與中國和台灣同時交往,引發外界揣測我國外交將循「雙重承認」策略;而與中國有正式邦交的太平洋島國斐濟政府本月恢復我國駐當地代表處的名稱與外交特權,各大媒體更以「雙重承認新進展」報導。

究竟「雙重承認」是什麼?我們和中國同時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雙重承認是什麼?

雙重承認(dual recognition)是一種特殊的外交策略,指的是「同時承認兩個國家實體」,同時間分別與兩個在主權上有爭議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為了擴展國際關係,東西德及南北韓都放棄彼此間的排他性,邁向外交關係上的雙重承認。

1970年代,美國曾力勸國民黨政府考慮雙重承認,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同時參與國際社會,但蔣中正堅持漢賊不兩立,1971年堅持退出聯合國。

李登輝總統任內通過《國家統一綱領》,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主張以「特殊國與國關係」進行良性互動;不過中國至今仍採取零和遊戲,在其「一中原則」底下,第三國必須與我國斷交,方能與中國建交,本月外交轉向的宏都拉斯即是一例。

GettyImages-1249458030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右)與宏都拉斯外長雷伊納(左)在北京宣布建交。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哪些國家雙重承認過?

  • 格瑞納達:1989年7月20日,加勒比海國家格瑞納達和中華民國建交,但我國並未要求格瑞納達必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這也被視為首度測試雙重承認的可能性,不過中國在同年與格瑞納達斷交。格瑞納達在2005年選擇與我國斷交,宣布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
  • 萬那杜:1992年9月24日,我國與太平洋島國萬那杜簽署《相互承認聯合公報》,萬那杜當時與中國仍有邦交。而在2004年11月3日,萬那杜總理渥荷(H.E. Serge Vohor)密訪台北,與當時的外交部長陳唐山簽署建交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不過在2004年11月,萬那杜內閣兩度撤銷與中華民國的建交公報,萬那杜議會後來對渥荷提出不信任案,並於12月10日罷免渥荷的總理職務,雙重承認僅維持1個月。
GettyImages-51728404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前外交部長陳唐山(右)2004年11月3日與萬那杜總理渥荷(左)在台北會面。
  • 巴布亞紐幾內亞:1995年5月22日,我國與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簽署《相互承認聯合公報》,在經濟、貿易、技術及國際合作之原則相互給予完全承認,在此一基礎上繼續增進雙邊關係,1999年7月5日,兩國更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不過同年7月21日,巴紐新任總理與新內閣以「前政府建交之方式不符合巴紐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正常程序」為由,否認與中華民國建交事實,雙重承認僅有17天。
  • 斐濟:1996年10月4日,南太平洋島國斐濟與我國簽署《相互承認聯合公報》,斐濟至今仍為中國的邦交國,當時的外交部長章孝嚴表示,相互承認的關係類別低於建交,斐濟承認我們是一個正式的政府、是一個主權的國家;此聯合公報迄今並未失效。

另外尼日、賴比瑞亞、聖多美普林西比、吉里巴斯等國都曾在與我國建交,但中國尚未宣布斷交的過渡期,短暫經歷過「雙重承認」。

相互承認等同建交嗎?

1992年我國與萬那杜簽署《相互承認聯合公報》時,當時的外交部長錢復明確指出,我國和萬那杜「不建交」,只相互承認,是有特殊考量;錢復當時表示,相互承認在國際上也有先例可循,像以色列和利比亞就曾經先後和中共進行相互承認,隨後才建交。

不過,簽署《相互承認聯合公報》並不等同於建交,2001年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北馬其頓、2006年非洲查德共和國有意與中國建交/復交,我國外交部都在該國宣布與我國斷交前,率先「分手」該國,可見在既有的邦交國上,並不接受雙重承認。

不過,外交部長吳釗燮26日於宏都拉斯斷交記者會上被問及,未來是否尋求以「雙重承認」的方式拓展邦交時也表示,「不排除任何狀況」,有任何國家希望提升與我政治、經貿、文化關係,我方都會認真思考研議,擴大我國的國際空間。

立委王定宇表示,斐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邦交關係,台灣與斐濟長久以來無邦交關係,但斐濟將代表處的名字恢復為「中華民國(台灣)」,也給予我國外交人員外交禮遇,「等同一般國家」,王定宇也指出,立陶宛與中國有邦交關係,與我國並無邦交關係,但駐立陶宛代表處也叫「台灣代表處」,駐立陶宛的外交人員也有外交禮遇,台立關係遠比立陶宛與中國還要密切。

王定宇說,這種新的外交模式在中國竭盡全力挖台灣牆腳、試圖在外交上孤立台灣的情勢下,是否未來與中國有邦交的民主主流國家,會同時給予台灣正式國家名稱的駐處名稱、以及完整的外交禮遇,可成為「準外交的雙重承認模式」,是可以期待的外交突破。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