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女性參政「已經太平等了」?女性內閣名字浮不出來是女人不夠優秀?

女性參政「已經太平等了」?女性內閣名字浮不出來是女人不夠優秀?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才培育是需要由低到高銜接的進程,而中央閣員人才來源之一正是「地方政府的局處首長」。換句話說,如果女人早被卡死在「進入小內閣」之前,無法如男性同儕一樣累積行政領導經驗,中央當然更難找到「合格」的女性主管。⁣

文:吳奕萱⁣

對女性參政的檢視,時常引發「已經太平等了」的反彈,甚至有聲浪認為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已經「過時」。跟著辣台妹從中央到地方、從選戰裡到內閣、從行政端到立法端,檢視選才的性別權力結構,再思性別積極平權措施的必要性。⁣

三月初,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質詢新任財政部長莊翠雲時,稱陳建仁任用莊是「為了(內閣)多一位女性」、「為女性而女性」,受朝野立委同聲撻伐後,曾銘宗辯稱莊的專業是國有財產,只占財政部部分業務。⁣

然而,前衛福部長蔣丙煌專業在食安,家暴防治、精神健康、公衛管理都不是其專業;前內政部長陳威仁專業為土木都計,恐怕警政、消防、移民非其長項;更沒有哪一位國防部長同時有陸海空三軍經驗。但這些人,都不會被貶低為閣揆「為男性而男性」的錯誤選擇。⁣

曾銘宗為什麼指控任命莊翠雲是「為女性而女性」?要從內閣令人不忍卒睹的性別比例說起。⁣

從中央到地方,內閣依然「男流」⁣

回顧台灣民主史,2016年選出首位女性總統,同年內閣女性比例僅11.9%[1]。2020年蔡英文總統以歷史最高票連任,同時改選的立法院,女性立委人數達41.59%,吸引國際關注,半島電視台大篇幅報導頒給台灣「亞洲最平等」的冠冕。隨該次選舉改組的行政院,內閣女性比例卻低至9.5%。

蘇貞昌為九合一敗選請辭當天,11名立委及33個性別團體發表聲明,要求新內閣應達「女性佔閣員三分之一」並增加女性次長比例。新閣揆陳建仁從善如流地在四大組閣原則中納入「增加女性閣員」。最終女性閣員仍僅佔內閣16.67%。⁣

我們可以想像這個情境:決策者列出要改組的部會空缺,幕僚送上新閣員候選名單,大家絞盡腦汁有沒有女人能來「救火」,腦子裡卻浮不出幾個合適的名字。⁣

總有論者辯:女性的名字浮不出,那就是女人不夠優秀,至少比不上最終被選擇的男閣員優秀。正是這樣的思維引發學術圈對男流知識(malestream knowledge)的批判:堅毅、果決等陽剛特質被連結到「領導者」形象上,形塑「男性比女性更專業」的迷思,而由此建立的社會關係網絡 讓男性更容易進到決策中心,最終權力、地位和資源持續向男性傾斜。⁣

女性官員狹窄的養成之路⁣

如前述立委及民團聲明所揭示,人才培育是需要由低到高銜接的進程,而中央閣員人才來源之一正是「地方政府的局處首長」。換句話說,如果女人早被卡死在「進入小內閣」之前,無法如男性同儕一樣累積行政領導經驗,中央當然更難找到「合格」的女性主管。⁣

二月初,林奕華辭立委並就任台北副市長,北市府小內閣完成選後主管人事變動,蔣萬安「小內閣女性比例達三分之一」的政見正式宣告跳票。整個北市府的女性一級主管只有六人,占17.6%[2],而這還不是全台最差的。六都中,女性佔比最高的是高雄(34.2%),其餘依序則是新北(29.4%)、台中(28.6%)、台南(23.3%),桃園墊底(16.7%)。

根據銓敘部全球資訊網的統計[3],全國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呈現一個明確的趨勢:官等越高,女人機會越小。是什麼讓女性升不上去?⁣

要在「簡薦委」系統中晉升到最高的「簡任」官員,需經各機關分配受訓資格。針對美國、台灣公務人員的研究[4] 指出女性接受各類培訓(不限於晉升)的機會和品質都低於男性。原因包括:主管不偏好推薦女性受訓(也就是雙方條件相等的情況下,男性更可能被推薦)、女性較缺乏職涯上的「導師」模範可參考和諮詢等。⁣

數字記載了小內閣卡死多少女性,而養成環境的偏頗,不該「倒果為因」成為缺乏女性中央官員的合理依據。⁣

地方小內閣可以為「性別」做事⁣

地方政府既承擔了落實中央政策的責任,又能直接擬定縣市內各項施政方針,所以更靠近人民、影響更直接。

就像拔花生,如果從露出表面的莖頂施力硬拔,莖斷了,花生還在土壤下盤根錯節。如果小內閣無法理解不同性別的困境與需求,即使中央有再進步的政策,也像握著莖頂拔花生,注定事倍功半。⁣

反之,即使中央政策尚有不足,有較高性別意識的地方政府也能提供市民直接幫助。例如,在2015年同婚尚未釋憲前,高雄市率全國之先開放同性伴侶註記;2017年台北市開放同性伴侶可比照異性配偶申請社會住宅;2021年台南市提供免費生理用品給經濟弱勢者及偏鄉學校;台北、高雄、台南、桃園則成立性別平等辦公室專責性平業務。⁣

此外,地方政府還能以獎勵措施鼓勵雇主提供優於法令的產假、生理假;可對女性創業提供更多資源支持;對於性平事件的申訴判定擺脫父權架構局限⋯⋯。⁣

選戰中和內閣裡的女性「現身」差異⁣

2022年九合一選舉中,「平衡小內閣性別比」曾被當作政見。蔣萬安開了第一槍,提出女性達三分之一的目標,對手陳時中緊追其後,在選前壓軸政見記者會中納入「提高女性比例」。但選後驗收,蔣市府女性比例在六都中倒數第二。⁣

檢視地方選戰,我們看見性別比成為候選人重視人權的「宣示」,卻未必成為「實踐」。接著,我們再比較「任命產生」和「民選產生」的女性現身狀態。⁣

小內閣是隨九合一選舉而改組,而九合一直接民選結果 卻比小內閣「平等」得多。行政院高調發佈新聞稿,女性拿下十個縣市首長(佔全台45.5%),創史上新高,女性議員則拿下全國總席次37.58%。細看六都,小內閣性別失衡最嚴重的兩市,桃園女性議員佔33.9%,台北女性議員甚至過半(50.8%)。其他四都「女性議員佔比」也都高於「小內閣女性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