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合併瑞信後躍升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機構,對瑞士來說是不是很危險?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瑞信被本國競爭對手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收購,在全世界引起了關注,這樣的結果令瑞士喜憂參半,一方面瑞信留在了瑞士手中,而另一方面,現在所有的風險也都落在了瑞士最後一家大銀行瑞銀的肩上,這令不少瑞士人捏著一把汗。
文:Matthew Allen(瑞士資訊swissinfo.ch商業記者)
翻譯:楊煦冬
儘管議會中存在很大阻力,但瑞士政府似乎依然堅信,年底前瑞銀以30億瑞郎收購瑞信的這筆交易能夠大功告成。
「對於這樣的巨型銀行來說瑞士太小了,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將風險降到最低的辦法,」社會民主黨聯合主席韋爾穆特(Cédric Wermuth)告訴瑞士德語廣播電視台SRF。
瑞士各政黨提出了不同的論點。但許多人都認為,瑞信的瑞士私人客戶業務應該被分離出來,並進行更安全處理。
「我感到很錯愕,那些負責撮合這場合併的人,不知道這個解決方案在瑞士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韋勒斯霍夫金融諮詢公司(Wellershoff & Partners)的創始人對瑞士資訊SWI swissinfo.ch說。
韋勒斯霍夫(Klaus Wellershoff)曾是瑞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他認為瑞銀的前路將佈滿荊棘,他說:「對於一家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來說,與80%的政黨形成對抗,是很難辦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將瑞信拆開,並將其各部門分別賣給世界各地的金融公司,或許能將風險降低。
競價
儘管瑞士在瑞信瀕臨倒閉之前的最後一刻,力挽狂瀾促成了瑞銀與瑞信的合併,但實際上除了讓這兩個瑞士銀行合併之外,當時還有另外的可能性。
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世界上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就參與了競標。
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瑞士金融諮詢公司告訴瑞士資訊,在瑞信出事的前幾週,有兩家歐洲銀行與他們聯繫,有意收購瑞信。
瑞士對瑞信問題的內部解決方案令政府對整個過程掌握了更多的控制權,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其他國家要求提供具體援助數字而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延誤。
然而,瑞士著名商學院IMD的金融學教授Arturo Bris認為,瑞銀的這次交易是在國際壓力下促成的。
「瑞士受到來自美國、歐洲和英國監管機構的壓力,在週一早上(3月20日)開市前收拾好這個爛攤子。瑞士不應屈就於這種逼迫,」他說。
「2008年當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時,美國的監管機構並未考慮這會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危機,而瑞士太在意這點了。瑞士政府應該從本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來解決這個問題。」
定時炸彈
病入膏肓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目前正在通過瑞士央行提供的緊急貸款維持生命。
然而,這個「重病號」依然有許多健康的器官:一些私人客戶分行、幾十億瑞士存款和貸款,以及一個仍有生命力的資產管理部門。
但是,多年的管理不當也給瑞信注入了一些「毒素」,尤其是高風險的投資銀行業務和一系列法律問題。
瑞銀現在被迫接管了瑞信的全部業務,而不只是拆除定時炸彈,將其在風中揮散。
瑞銀集團主席科爾姆・凱萊赫(Colm Kelleher)顯得很樂觀,他說:這次收購為瑞銀帶來了「巨大的機會」,瑞銀將依然「堅若磐石」。
合併完成後,瑞銀將成為瑞士客戶在儲蓄和貸款方面毫無爭議的第一大銀行。
瑞銀預計將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機構(目前排名第四),在歐洲業務中將從第六大財富管理機構升至第三。
「這次收購穩固了瑞士金融中心的地位,」瑞士銀行家協會說。但並非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大到不允許失敗
瑞士最大的兩家銀行的合併將瑞士的金融領域由雙雄鼎立的「大到不能倒」變成了「唯我獨大」: 目前兩家銀行的資產負債表(Bilanzsumme)總額約為1兆6000億,是瑞士8000億瑞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
「這次收購之後,我們瑞士就只有一個金融巨頭了,」蘇黎世大學金融學教授切斯尼(Marc Chesney)在接受瑞士資訊採訪時說。
「那麼如果下次瑞銀像2008年時那樣陷入困境時怎麼辦?由誰來收購瑞銀?一家州級銀行?我們到底要幹什麼?」他提出這樣的問題。
金融學教授Bris對於瑞士納稅人又要再次面對救助銀行的巨額帳單深表擔心。瑞士聯邦政府已經承諾,如果瑞銀不得不註銷瑞信的那些不良投資,將會替瑞銀承擔高達90億瑞郎的損失。
Bris教授還認為,瑞信和瑞銀的合併也將讓私人客戶付出其他代價。 「我們將面對一家巨大的銀行,它佔有壟斷地位,同時也更經不起風險,」他說:「這對客戶是不利的。」
「銀行服務費將變得更貴,瑞銀的貸款條件將變得更加苛刻。瑞銀將減少貸款——需要貸款的人想從瑞銀獲得貸款將不再那麼容易。」
本文經《Swissinfo瑞士資訊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瑞士財政部長承受全球極大壓力,強勢促成瑞銀收購瑞信
- 醜聞纏身的「不倒翁」倒下,從此瑞士信貸只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 瑞士信貸危機不是聯準會升息惹的禍,散戶謹記「好貨買不到,買到非好貨」
- 「大到不能倒」的瑞信股價暴跌,比矽谷銀行倒閉更像「雷曼時刻」
- 瑞士信貸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末日博士」羅比尼:瑞信可能大到不能倒,也可說大到無法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