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莫札特的門有人在敲》:家教學生那張沒有封面的卡帶,就是古早版謎片的聲音拷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繼《瓦力唱片行》之後,瓦力再度祭出數十則音樂短篇故事,以前奏、主歌、副歌、間奏、獨奏五輯與特別收錄的一曲尾奏,譜寫小人物的主打歌、一首首寂寞瘋狂的人生變奏曲,以及多位古典、爵士名家的生命插曲。他不彈奏樂器,但他懂得你的心。這些故事,獻給曾在心靈裡溺過水、以為世界站在對面的人們。
文:瓦力
麥當勞謎片記
李茂興是我上大學的第一個家教學生,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生命總有一些充滿表情和曲折的歌曲,在你以為早就不記得的時候,給了你意想不到的線索。
雖說是上家教,但李茂興從來不讓我去他家上英文。
「謝謝陳老師啊。我們家李茂興很乖的,就是在家容易分心,讀不下書。陳老師您也不用太費心指導,就當作是伴讀。我一樣算您家教的費用,只要確保他不會亂跑就好。」
第一次和李媽媽通話,我就知道案情並不單純。說自己小孩很乖,只是不愛念書的父母,天底下何其多啊。雖然李茂興是我家教生涯第一個case,聽學長姐講過那麼多家教鬼故事,心知李媽媽話中有話。
「那麼李媽媽,我和茂興不在家裡上課,去哪裡呢?去麥當勞好嗎?」
「陳老師,您決定就好。只要讓茂興不要亂跑就好。對了,麥當勞東西隨便點,想吃什麼都可以。我請茂興結帳就好。」
第一次見面,我的猜測就落了實。茂興是個很特別的小孩。我從來沒看過有人薯條可以蘸那麼多番茄醬的。一根薯條一包番茄醬,我看麥當勞店員臉都要綠了,茂興卻說:「沒事,麥當勞老闆和我爸很熟,要幾包他們都不敢吭一聲。」
大快朵頤之後,我說:「那茂興你有帶書過來嗎?」
「老師我沒帶,那些課本上的東西我早就會了。不看也罷。」
這小子竟然這麼狂妄,自以為是天才嗎?如果真的都會了,還需要請家教嗎?看起來不給個下馬威不行了。
「那我考你幾個單字,看你是不是什麼都會。」
「隨便老師考啊!」李茂興眼神看起來相當挑釁。
我隨口講了幾個比較難的英文單字,要茂興拼出來給我聽,沒想到他每題都秒答。
這次換我詫異了,我再試幾個超出國三程度的單字,沒想到他也都能接上。
「唉唷,老師,這些都很無聊耶。我老早就會了。我們來聽卡帶好不好。偷偷告訴你喔,我所有英文單字都不是課堂上老師教我的,是西洋熱門歌曲教會我的。」
我還來不及回答,茂興就從口袋翻出AIWA的隨身聽。我的天,是大寫愛華。那是要我家教好幾個月才買得起的經典銘機耶!
「可是只有一副耳機,怎麼聽啊?」
「老師你很土耶。你都沒有把過妹的嗎?用這個啦,一轉二的音源分接線,我一邊,妹子一邊,不管聽什麼,妹子都會覺得你很酷。」
我瞪大了雙眼。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我開始懷疑人生了。見面才不到半小時,茂興已經刷新了我的三觀,到底是誰在家教誰啊?
「可是這樣我會很不好意思耶。你知道你媽一小時給我多少嗎?七百耶。而且麥當勞還任我點,而我卻什麼事也不用做,在這陪你聽卡帶就好嗎?」
「矮油,老師你是在ㄍㄧㄥ什麼啦!我媽是不是叫你別讓我亂跑就好。」茂興眼睛看起來很賊。
「對啊。」
「那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如果我沒跟你在一起,我就會在外頭泡馬子啦。老師你要酷一點,不要像之前那些老師正經八百的,硬想要教我什麼,很快就被我氣走啦!」
我被他的話說服了。我很需要這份時薪七百的工作啊。
我永遠忘不了,從大寫愛華卡帶播放機流瀉出來的Richard Marx〈Right Here Waiting〉是如此深情動人。哪怕一人一邊,我聽的其實只有單聲道,那卻沒有妨礙音樂直接衝擊我內心深處。
就在非常忘我的時候,沒接上耳機的右耳聽見了茂興的一句話:
「老師,I wonder how we can survive this romance的survive是什麼意思啊?」
我靈機一動,原本以為這臭小子不讓我教他什麼,這下我可有東西可以教他啦。
「Survive就是活下去啊。可是survive this romance聽起來很怪對不對,什麼叫活過這場浪漫?這你要從歌詞上下文看才知道。你知道Richard Marx是寫給千里之外的愛人嗎?這是一場無望的遠距戀愛,所以一開始才說Oceans apart, day after day, and I slowly go insane,意思是說你我相隔兩地,遠渡重洋的思念,讓我快要發瘋啦。」
「看起來不容易,每天靠著電話談情,想要維持關係,難怪要說survive。哇,我今天學到一個新字耶!」
從那天開始,我就和茂興每週固定兩次在麥當勞碰面。茂興堅持上課不用課本,我只得let it be,帶了好多我珍藏的西洋流行卡帶,還把歌詞特別印下來挖空考聽寫,要他學這些我覺得上高中很快就會看到的實用單字。
那個夏天過得真快,我吃了好多大麥克,身材橫著發展,和女朋友分手也是剛好的事。
分手那天,我很難過,雖然不想告訴任何人,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茂興,我竟然在他面前崩潰了。
「老師,你真的很遜耶。天涯何處無芳草。只看人外表就輕易談分手的,恐怕也配不上我的老師你啦。」
茂興一邊說著,一邊從口袋又摸出一張卡帶。「老師我們來聽這張好不好。包準你聽完,什麼痛苦都沒有了。」
我沒有答話,眼光直瞄著那張沒有封面的卡帶,感到奇怪。
按下播放鍵的那一秒,我就知道完蛋了。真的是「完」蛋,如果你知道我的意思的話。
那根本不是什麼流行專輯,雖然一樣很肉聲,充滿大寫愛華播放機特有的溫柔韻味。到現在我都還是不好意思說,現在有謎片,那張卡帶,就是古早版謎片的聲音拷貝啦。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