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總統過境美國稱不上「外交突破」,但麥卡錫若不見蔡英文「後遺症會很大」

台灣總統過境美國稱不上「外交突破」,但麥卡錫若不見蔡英文「後遺症會很大」
總統蔡英文(中)啟動「民主夥伴共榮之旅」,第一站過境美國紐約。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統過境不只是為了「飛機加油」,通常會參考哪些城市可以跟更多台僑、美國政要有交流機會,過境地點也會隨著台美關係冷熱作為調整。

總統蔡英文29日展開「民主夥伴共榮之旅」,訪問中美洲友邦瓜地馬拉、貝里斯,不過訪問友邦的行程,卻不如此趟「過境」美國更受媒體關注。這是蔡英文睽違3年後再次過境美國,也是上任以來第7次過境美國,預計在當地停留4個晚上。

而無論是過境地點(紐約和洛杉磯)或是過境次數,蔡英文此行都不能說是「外交突破」;她過境美國的次數(13次),甚至比兩位前總統陳水扁(17次)與馬英九(19次)還少。

不過,蔡英文這次的過境行程,將立下一個台灣歷屆總統迄今還未達到的里程碑——將在洛杉磯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公開會面,這將是台美斷交以來,台灣現任總統和美國現任眾議長第一次在美國的公開會面。

美國眾議院議長是政壇地位第三高的政治人物,在美國總統繼任順序中,僅次於美國副總統。

過境的時候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

美國自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兩國元首不要說見面,甚至連互通電話(2016年川普和蔡英文通話)都是大新聞;美國對台灣官員也有「五黑名單」的限制(禁止台灣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等5種官銜的政治高層赴美國華府訪問),迄今為止,也還沒有台灣總統過境美國政府的「紅線」——華盛頓特區和大華府地區(包括華盛頓特區、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

歷屆台灣總統過境主要集中在美國西部,傾向於擁有大量台僑和台裔美國人的城市。2021年,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美國有21萬名台灣人,其中加州(9萬4727人)、紐約州(1萬8425人)和德州(1萬6211人)最多;而光是加州洛杉磯就有超過4萬5000名台灣人,也不意外洛杉磯成為台灣總統過境次數最多的城市。

過境美國次數-修改版

前駐美國代表處政治組組長、台北市議員趙怡翔告訴《關鍵評論網》,過境如果只是純粹轉機,就是選擇飛行距離最近的地點,但過境「不只是為了飛機加油」,對於總統外交上的空間、台灣國際能見度、台美關係象徵上,過境城市都有指標性。

趙怡翔指出,總統過境會參考幾個要項:包括哪些城市可以跟更多台僑互動,通常會選擇比較大的城市;也希望可以跟美國重要的國會領袖有交流的機會,過境地點會隨著台美關係冷熱作為調整。

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期間推廣「過境外交」,透過過境展現台美情誼,曾兩度過境「最高級別」的地點紐約;不過陳水扁在2007年試圖以台灣名義申請入聯,讓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相當不滿,之後美國只允許陳水扁過境級別較低的地點阿拉斯加,且沒有接待。

8985184e-68f4-413d-8268-5d2832d461c9
Photo Credit: 總統府
陳水扁執政後期過境美國都是在阿拉斯加,停留時間短,僅為技術性加油。

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期間,過境美國態度低調,不斷強調過境就是單純過境,不會從事與過境目的無關的活動,也不會安排無關的行程。他多是在旅館的房間裡與政治人物見面,或者用電話聯絡,直到2013年8月「賀誼專案」前往海地前過境美國,才首次有前往母校紐約大學參訪等公開行程。

b0f4af3a-ee3f-406e-ae55-e041b2522d53
Photo Credit: 總統府
2013年,馬英九總統過境美國期間出席洛杉磯僑宴。

趙怡翔也指出,馬英九擔任總統過境時,媒體無法採訪、發稿,要等離境後才等發佈,所有行程必須低調,甚至在僑宴場合還不能帶手機,以避免有人拍照。

不過蔡英文上任後,第一次過境美國就在邁阿密舉行3場與美國官員的見面,包括接見美國參議員魯比歐(Marco Rubio)等人,回程於洛杉磯也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通話。

另外,蔡英文任內過境美國的時間也逐次拉長,前一次(2019年7月)過境美國時,在紐約和丹佛停留時間前後相加有4個晚上,幾乎已經不能算單純的過境了,這也是讓中國跳腳的地方。

蔡總統丹佛行 體驗美國中西部風情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總統蔡英文2019年7月過境美國中西部丹佛,與聯邦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午餐。

蔡英文本次過境美國的地點——洛杉磯和紐約都是台僑重鎮,政治地位也非常重要(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和麥卡錫的選區都在加州),加上蔡英文除了將在雷根圖書館發表演說,更將與麥卡錫見面,引來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痛批,蔡英文「過境」不是老老實實待在機場或賓館,而是以各種名目要同美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接觸,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必將採取措施堅決回擊」。

「蔡麥會」隱藏的政治含義

麥卡錫與蔡英文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不斷在改變。今年1月23日,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unchbowl」率先報導美國國防部正為麥卡錫的訪台行程做準備,立刻遭到中國警告「不要做影響中美關係、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事情」,接著英國《金融時報》在3月8日報導,台灣說服麥卡錫改在加州會面,避免中國做出軍事回應。

不過,麥卡錫與蔡英文的見面一直沒有得到台美官方證實,也引來外界揣測,是否會因為中國壓力,在最後一刻遭到取消?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鍾志東指出,如果麥卡錫基於種種因素,這次和蔡英文見面「喊卡」,「後遺症會很大」:

「美國政府是行政、立法(國會)、司法三權分立,麥卡錫屬於共和黨,如果這次因為中國的壓力,以及民主黨行政部門的建議下,沒有和蔡總統會面,代表以後台美的互動,美國國會跟台灣互動的話語權和主動權都會讓給北京決定,這在美國國內一定會引起很大的反彈。」

鍾志東解釋,第一,現在「抗中」在美國政治是主流,中美關係現在是建交的低點,如果麥卡錫在中國壓力之下沒有跟蔡英文見面,在國內引起的反彈可想而知;第二,台美政治高層會面臨時喊停,顯示的是中國掌握了「在台海畫紅線的權力」,對美國在台海的關係影響非常大。

鍾志東表示,蔡英文這次與麥卡錫在加州會面,展現了台美互動的默契,以及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的溝通順暢。

回顧李登輝前總統1995年訪美,美國行政部門堅決反對,後來是在國會壓力下才讓李登輝以私人名義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而從這次麥卡錫和蔡英文會面地點改在美國,除了展現美國行政部門積極的和國會與麥卡錫溝通,讓麥卡錫暫時不來台,改以在加州會面的方式,更顯示台灣以大局為重的克制,美國對蔡英文政府有著信賴。

GettyImages-51988901_(1)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1995年6月,前總統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問美國紐約,並在康乃爾大學公開演講,中國旋即在同年7月、隔年(1996年)3月二次發射飛彈並進行軍事演習,引發台海危機,可說是中國抗議台灣總統赴美最激烈的回應,此後台灣總統再沒有私訪美國,只有過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