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洪森訪中看東南亞區域政經發展:東協各國雖強調獨立自主,仍不免成為中美拉攏對象

從洪森訪中看東南亞區域政經發展:東協各國雖強調獨立自主,仍不免成為中美拉攏對象
洪森帶著兩位兒子洪瑪奈和洪瑪尼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翻攝自:洪瑪尼臉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南亞國家雖然長期以來努力維持著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也可以明顯看出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搖擺的兩手策略。最明顯的例子即是菲律賓新任總統小馬可仕,他是中國在2023年首位到訪的外國領導人,與習近平見面後,同意和平處理南海爭議,在訪中結束不到一個月,美菲兩國又於2月2日達成協議,美國獲准進入菲律賓的四個軍事基地。

至於在投資方面,從1994年到2021年,柬埔寨一共得到中國約400億美金的投資,主要產業有:製造業(30.7%)、電力(13%)、金融(10.9%)、不動產(10.7%)、飯店及餐廳(9.6%)、農業(6.4%)、建設(5.2%)等。雖然在新冠疫情期間不減反增,2021年對柬埔寨總投資23.2億美元,相較於2020年13.9億美元增加67%。但隨著西港掃蕩賭博與詐騙行動趨積極,來自中國的資金預期仍將受到部分影響。

觀光旅遊

根據柬埔寨旅遊部統計,疫情前2019年柬埔寨共接待236萬名中國遊客,創造了約18億美元的收入,2020年則因疫情導致雪崩式下跌,該年只有32萬名遊客,下跌幅度高達86%,2021年疫情持續影響,只剩下4萬5000名遊客。2022年中國旅客稍回溫,有10.6萬人次,而該年柬埔寨觀光客總計228萬人次,中國遊客僅佔4.65%。隨著中國開放國門,部分國家針對來自中國的遊客採取限制措施,但洪森卻於2月2日出席活動時,表示不會對於中國遊客採取任何防疫措施,熱烈歡迎中國遊客重返柬埔寨。而中國2月6日開放旅行團境外遊,2月7日柬埔寨首都金邊即迎來首批中國遊客,柬埔寨旅遊部長等官員親赴機場迎接,對於陸客表達高度歡迎,希望能藉此提升柬埔寨的觀光進而帶動經濟發展,西港與暹粒的直飛航班也都在規劃中。

GettyImages-1246857032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柬埔寨旅遊部歡迎疫後首批陸客。

往後東南亞區域發展

在中共20大結束之後,首位訪中的國家領導人是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於2022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應邀訪中。在2023年新年之後,首位訪中的國家領導人是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於2023年1月3日至5日應邀訪中。而在2023年農曆新年之後,首位訪中的國家領導人是柬埔寨總理洪森。如此的安排不難看出,中國對於東南亞的重視。

兩手策略

東南亞國家雖然長期以來努力維持著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也可以明顯看出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搖擺的兩手策略。最明顯的例子即是菲律賓新任總統小馬可仕。其成為中國在2023年第一位到訪的外國領導人,與習近平見面後,同意和平處理南海爭議,並簽署14項協議,包括:包括農業、基礎設施、發展合作、海上安全和旅遊等方面。但就在小馬可仕訪中結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菲兩國於2月2日達成協議,美國獲准進入菲律賓的四個軍事基地,擴大美軍在南海地區的軍事部署。同時小馬可仕也於2月8日至12日訪問日本,希望與日本建立密切的政治關係,以及強有力的國防安全合作。在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之後,台海危機的問題儼然成為日本與菲律賓軍事合作的關鍵。

中進日退

洪森此次訪中的其中一項重點是希望可以尋求中方的支持,協助興建金邊至波貝的高鐵,一旦高鐵計畫成行,可以預期的是將有更多的中資企業會前進柬埔寨,而將擠壓日資在柬埔寨的發展,產生中進日退的狀況。事實上,日資企業長期在東南亞投資,在柬埔寨也有不少的成果累積。然而隨著這幾年日本國內經濟發展停滯,日資企業在海外的發展,包括:產業研發與技術提昇等方面,都開始走下坡。此時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強勢進入東南亞,除提供資金外,更包含系統與技術整體輸出,雖然存在著債務陷阱的疑慮,但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恐怕更符合其國內需求。加上價值觀外交等也將使得日本在東南亞的角色被邊緣化,或許往後只能透過政府開發援助(ODA)等資金的提供在社會企業、文化、農業、教育、科研等面向,對於基礎建設的實際投入或將減少。

GettyImages-1140061729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洪森與習近平2019年4月會面照。

北約在東南亞的角色

在東南亞的武器採購方面,目前主要仍以俄羅斯武器為大宗(26.0%),其次為美國(20.0%)、法國(8.6%)、德國(7.2%)、中國(6.3%)、韓國(4.6%)與英國(4.3%)。這幾年由於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的競逐日趨激烈,加上俄烏戰爭的爆發,也因此讓東南亞國家採購來自於美國(主要為菲律賓、泰國、新加坡)與俄羅斯(主要為越南、寮國、印尼、馬來西亞)的武器略有猶豫,北約(英、法、德三國為主)一直希望可以輸出更多的武器至東南亞,可以與俄羅斯、美國、中國(主要為柬埔寨、緬甸)競爭。因此可以預期往後北約將會在東南亞的武器供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美印合作前進東南亞

美國政府於去年8月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希望可以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也因此在中美競逐東南亞的過程中,印度的角色也將獲得提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下月將赴印度討論美印半導體生產合作,或也可透過印度高科技人才協助東南亞建構其生產能量,協助減少對於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同時印度擁有相對大的市場,隨著中國出生人口的減少,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印度的人口超越中國將是指日可待。雖然現今印度的產業發展尚難撼動中國在東南亞的經濟霸主地位,但若是美國能對印度提供更多的協助,拉抬印度進入東南亞市場與中國抗衡,對於印太戰略來說或許也是有其意義。透過印度攪亂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關係,就如同先前的印度光輝戰鬥機一般,提供東南亞國家另一種選擇,削減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