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貸驟然隕落,對世界各國金融市場造成哪些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瑞士信貸是全球約30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之一,在世界各地設有分支機構。瑞士資訊swissinfo.ch深入剖析了瑞士信貸隕落對全球各個市場的影響。
文:SWI swissinfo.ch各編輯部記者
各國均堅稱其金融中心實力雄厚,足以抵擋來自瑞士的金融風暴。在瑞士信貸暴雷前幾週,瑞士對這家銀行也持有同樣的態度。然而,在緊急拯救瑞士第二大銀行的過程中,股東和債券持有人的利益遭到無視,這種做法引發了人們的普遍擔憂。
美國、英國
- 數據:紐約投資集團Archegos資本管理公司倒閉,給瑞士信貸造成48億瑞郎的損失
華爾街的璀璨燈光深深吸引著瑞士信貸這家瑞士銀行。因此,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瑞士信貸垂死之際,最後一擊竟然來自美國。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繼美國西海岸矽谷銀行的破產引發銀行業危機之後,瑞信被迫與瑞銀合併「進一步擴大了危機的全球影響」。
《金融時報》透露,瑞銀欲叫停瑞信重啟其華爾街投行部門的計劃——該部門原打算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S First Boston)命名,美國第一波士頓銀行於1988年被瑞信收購。
在倫敦,瑞士信貸有超過5000名員工。倫敦在英國脫歐後已承受巨大壓力,人們擔心此番裁員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
中東地區
- 數據:沙烏地國家銀行、卡達控股集團和奧拉揚集團共同持有瑞士信貸20%的股份
- 數據:因瑞信與瑞銀合併,沙烏地國家銀行在瑞士信貸上的持股損失達12億美元
向瑞信投資數十億美元後,沙烏地國家銀行董事長宣布辭職,聲稱不會向瑞信提供更多資金,這加劇了市場恐慌。由於瑞銀發起收購,沙烏地國家銀行對瑞信的大部分投資化為烏有。
沙烏地國家銀行、卡達投資局和奧拉揚集團共同持有瑞士第二大銀行約五分之一的股份。
沙烏地報紙《Alsharq》指出,在批准瑞銀發起的收購之前,尚不清楚瑞士政府與這些實體機構進行了多少協商。「總會有某個政府願意採取干預措施,以保護其國家利益,而不顧所有股東的利益,」該報稱。
儘管損失慘重,沙烏地國家銀行依然堅定地表示,該投資佔其總資產不到0.5%。但一些社交媒體評論員將沙烏地國家銀行描述為失敗者,而瑞士信貸高管依然能夠領取獎金。
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特別是新加坡和香港,一直是財富管理的沃土,對瑞信和瑞銀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媒體報導,瑞銀派出高管人員參加瑞信在該地區舉行的會議,確保在收購過程中優先保留該地區的員工。
這兩家銀行在新加坡各僱傭了約3500名員工,成功吸納了亞洲地區不斷增長的財富。瑞銀在新加坡已有超過50年的經營歷史,並在建立財富管理中心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
新加坡當局預計,瑞士信貸的隕落不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兩家銀行合併後,必然會在爭奪客戶和留住經驗豐富的員工方面面臨激烈競爭。
德國
德國媒體普遍認為,瑞士信貸的隕落為德國金融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而非無盡的絕望。
瑞士信貸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金融區運營,員工不足500人。相較於德國四大金融機構僱傭的10萬多人,顯得微不足道。
《法蘭克福匯報》(FAZ)認為,包括德意志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在內的德國競爭對手,可以從瑞士信貸的隕落中獲益。然而,這樣的頭條新聞忽略了一個事實:德意志銀行也同樣面臨困境,這促使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公開聲援銀行業。
瑞銀在德國的地位有望進一步鞏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金融協會的董事總經理胡貝圖斯・菲特(Hubertus Väth)在接受《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表示:「這將使法蘭克福成為強大的歐盟資產和財富管理總部。」
《法蘭克福匯報》還引述了法蘭克福金融學教授沃爾克・布魯爾(Volker Brühl)的話,他表示,與瑞士相比,歐洲整體的銀行業監管更為嚴格,這將有助於抑制歐元區金融業的風險。
法國
- 數據:18億歐元的逃稅罰款
在瑞信被瑞銀收購前的日子裡,法國總理伊麗莎白・柏納(Elisabeth Borne)親自向瑞士政府提出要求,呼籲「解決」問題以避免金融市場的進一步動盪。在這場風波中,法國大型銀行如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édit Agricole)和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股價均遭受重創。
在收購交易公佈的次日,法國央行行長弗朗索瓦・維勒羅伊・德・加爾豪(François Villeroy de Galhau)在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時,對法國金融中心面臨的風險表示不以為然。他說:「這不是法國銀行的問題。簡言之,法國銀行非常穩固。」
儘管2009年廢除了銀行保密製度,瑞士金融中心在法國仍然名聲不佳。幾十年來,瑞士銀行幫助了數千名法國富人逃稅。2021年,瑞士信貸的競爭對手瑞銀,在一場備受關注的巴黎法庭審判中因逃稅被罰款18億歐元。

俄羅斯
- 數據:瑞士信貸帳戶中有176億瑞郎俄羅斯資產
- 數據: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伊始,瑞士信貸在俄羅斯有125名員工
自瑞士開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以來,俄羅斯政府便將瑞士信貸列為敵對國家的金融機構。
據《富比士》俄羅斯版報導,瑞士信貸決定於2022年5月退出俄羅斯財富管理市場。俄羅斯客戶須將資產轉移到瑞士方可繼續享用該銀行的服務。2022年7月,受西方制裁的俄羅斯商業銀行Transcapitalbank說服法庭沒收瑞士信貸在俄羅斯的資產。莫斯科仲裁法院沒收了瑞士信貸在俄羅斯兩家公司(瑞士信貸莫斯科分行和瑞士信貸證券)的100%股份,以及大約1000萬歐元的現金。
瑞士《星期日報》報導稱,瑞士信貸的金庫內存放著價值176億瑞郎被凍結的俄羅斯資產。其中40億瑞郎屬於瑞士制裁名單上的人員。其餘136億瑞郎在其他國家的製裁下遭到凍結。其中一部分資金可能來自俄羅斯央行和俄羅斯政府。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