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島兩種水情:水利署啟動「珍珠串計畫」,打通西部廊道供水管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2023)年水情再次吃緊,政府加強宣導節約用水、減壓減量供水及視天候狀況實施人工造雨,產業界也繃緊神經,晶圓代工、鋼鐵、造紙及紡織業等用水大戶,在拚產能的同時也拚節水。
(中央社)極端氣候日益嚴峻,供水不能只看天吃飯,經濟部水利署啟動珍珠串計畫,力拚打通西部各區供水瓶頸,讓「調度」成為最佳抗旱利器,並持續增鑿累計百口以上抗旱水井與工地地下水,儲備作為乾旱救命水。
同時,為因應缺水風險增加,水利署也推動再生水與海淡廠,科技造水將成為新常態。
一島兩種水情,水利署主導珍珠串計畫誕生
氣候變遷肆虐,面對「非旱即澇」極端氣候,經濟部水利署喊出「珍珠串計畫」,水利署官員說明,這是為因應氣候變遷降雨空間不均,造成「一個島兩種水情」的重要解方,「把台灣西部像珍珠一樣的重要水源設施一一串起來」,打通各區供水瓶頸、擴大互相支援互通,強化西部廊道供水管網。
「珍珠串計畫」分為北中南3區域,北部著重擴大新店溪水源南調,其中,耗資新台幣68億的石門水庫至新竹聯通管預計115年完工,可增加新竹地區每日30萬噸水量,當乾旱風暴來襲,將成為高科技產業的「救命水」。
不只如此,水利署透露,經評估新店溪尚有剩餘水源可支援桃園地區每日最大20萬噸,因此水利署及台水公司正規劃推動三重及蘆洲區域供水管網改善,以減少石門水庫供水壓力。
中部重點在於打通調度瓶頸,如行政院去(2022)年7月核定「台中至雲林區域水源調度管線改善計畫」,115年完成後中彰、彰雲雙向調度可達每日共32萬噸,並可串聯鯉魚潭水庫、大甲溪、鳥嘴潭人工湖及湖山水庫水源,對區域供水穩定有極大效益。
南部則聚焦南水北送,目前曾文南化聯通管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預計113年可提升備援供水每日80萬噸,約等於台南地區80%用水量。
另外,農委會農水署正趕辦濁幹線與北幹線串接工程,完成後可將濁水溪餘裕水量供應嘉南大圳北幹線農業用水,減少曾文、烏山頭水庫放水量每年最大1100萬噸,並可串聯運用濁水溪、曾文及南化水庫水源,強化台南高雄區域水源調度能力。

「珍珠串計畫」力拚打通西部各區供水瓶頸,擴大互相支援互通,發揮區域水源調度功能。圖為台南、高雄聯通管。(水利署提供)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傳真2023年4月2日。
水井、工地地下水救援好幫手,百年大旱62口井重啟
今(2023)年乾旱噩夢重新上演,南部地區尤其嚴重,水利署除啟動於110年百年大旱期間所鑿設62口抗旱水井,去年12月與高雄市政府合作,於高屏溪河岸增鑿11口抗旱水井,已於今年3月開始穩定出水,更進一步提出「112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預計4月底前再增加50口抗旱水井、每日約13.2萬噸出水量。
工地地下水也是救援好手,為減緩南部供水壓力,高雄市政府轄內建築工地,預估可供給每日2000噸水量,作次級用水取用;台南市政府則已請水利署協助調度移動式淨水設備支援,預計4月中旬可將歸仁及善化區建築處理後的工地地下水祛水,併入自來水系統利用,供水量約可達每日4800噸。
事實上,早在110年爆發百年大旱期間,台中首當其衝,豐沛建築工地地下水就是最佳應急水源,最大每日供水達10萬噸以上,相當於台中地區約40萬人用水,有效減輕鯉魚潭及德基水庫供水負荷。
經濟部自3月1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四處找水、調水之外,抗旱指揮官王美花指示把握汛期前河川水位較低的契機,加大力道進行水庫清淤,國軍也投入其中,第一階段預計6月15日完成擴大水庫清淤68萬立方公尺;截至3月29日,河川局和國軍曾文、阿公店水庫清淤執行率均超前。
水利署也規劃與國軍繼續合作,在下一階段完成石門水庫、明德水庫、鯉魚潭水庫及日月潭水庫等水庫45萬立方公尺清淤工作。

把握汛期前河川水位較低契機,國軍投入清淤工作。圖為國軍54工兵軍群協助曾文水庫擴大清淤工程施工情形。(水利署提供)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傳真於2023年4月2日。
氣候變遷加劇,科技造水將成新常態
近年高科技用水急遽上升,國內半導體大廠「不能再看天吃飯」意識抬頭,再生水廠將成為科學園區「標配」。
目前政府核定的11座再生水廠中,高雄鳳山廠、臨海廠及台南永康、安平再生水廠,加上南科自建再生水廠皆已完工,日產約10.6萬噸再生水,預計至118年,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廠全部完成後,可供應全台每天28.9萬噸再生水,相當於115萬人口日用水量。
海淡水也是「科技造水」的重要工作,為因應南部旱象,台中緊急海淡機組正移置高雄興達電廠區,預估4月底起陸續產水,另新竹緊急海淡機組則就地重啟,4月中旬開始產水。
目前全台有25座海淡廠,以澎湖縣數量最多;水利署已於110年完成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地區海水淡化初步評估,未來全台海淡廠數量預計提升至34座,科技造水將成新常態。
枯旱風險漸增,水利署自106年起即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策略推動水資源建設,目前水源調度能力已提升達每日317萬噸,讓百年大旱期間,護國神山產業生產不中斷;以今年來看,若無水源調度,南化水庫現在恐剩1成3蓄水率,南台灣將掉入限水惡夢。

海淡水是「科技造水」要角,圖為110年百年大旱期間建置的新竹緊急海淡機組,預計112年4月中旬開始產水。(水利署提供)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傳真於2023年4月2日。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莊貿捷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