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赴湖南大學,提國家修憲分台灣大陸兩地區,都是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英九在演講最後的結尾致詞時提及,「我們國家」修改了憲法,「我們國家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台灣地區,一個是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中央社)前總統馬英九今(2)日率大九學堂的學生到訪湖南大學做交流。馬英九表示,「我們國家」修改了憲法,分了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馬英九提國家修憲分台灣大陸兩地區
馬英九一行在湖南大學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的會議室與湖南大學的學生做交流。台灣參與學生為28人,湖南大學學生則有32人。
馬英九在最後結尾致詞時提及,「我們國家」修改了憲法,「我們國家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台灣地區,一個是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
他又說,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有定義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台灣地區是台澎金馬,大陸地區則是台澎金馬以外,「我們的領土」。因此,不論是在台灣,在大陸,在憲法上都屬於一個中國,「我們是台灣地區,你們是大陸地區」。
馬英九也提到,他知道大陸1982年的憲法前言裡,也有提「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事實很清楚」。
馬英九也提,兩岸同文同種,而且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這非常重要。儘管現在分屬兩邊,雙方有各自的制度與政策,但是希望大家努力減少不必要的隔閡,讓雙方能夠真誠的交流。
此外,馬英九一度也以湖南話與在場的大陸學生交流,並介紹1987年台灣開放赴陸探親的故事。
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在致詞時說,「馬先生」帶領台灣青年學生前來交流,一定能夠進一步促進兩岸青年學生交流交往,增進兩岸青年學生的心靈契合。
馬英九在率學生與大陸學生做交流前,還在湖南大學科學館參觀,這是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投降後,舉行第4受降區受降儀式的地點。隨後,又到校園內的嶽麓書院參訪。
華爾街日報:蔡總統低調訪美與馬英九訪中成對比
(中央社)日前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總統蔡英文正進行多年來最受矚目的台灣領導人訪美行程,過境紐約期間大致上遠離公眾視線,與訪問中國的前總統馬英九受到迎接形成對比。
《華爾街日報》指出,當前台海緊張關係升高,許多人擔心兩岸未來恐發生武裝衝突之際,蔡總統3月29日展開「民主夥伴共榮之旅」,去程過境紐約。這是她自2019年年中以來首度出訪。
根據美國與中國的外交約定,台灣領導人對美國的任何訪問必須低調。蔡總統過境紐約兩晚是在審慎氛圍下進行,就連30日接待她的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邀請函上都沒印她的名字和活動地點,而是用「一位非常特別的嘉賓」帶過。
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指出,在這場閉門活動中,蔡總統討論到擴大對美貿易的機會,以及可以加強台美關係並凸顯共同價值的租稅協定。
蔡總統還談到,台灣已經從遭到俄羅斯全面入侵的烏克蘭自我防衛中習得經驗教訓。余茂春轉述蔡總統所說:「我們不會魯莽行事,但我們也絕對不會屈服於壓力。」
蔡總統30日前往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一家麵包店,在那裡告訴《華爾街日報》記者,她沒有預期要受訪。
同一時間,傾向跟北京當局建立密切關係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本日前展開為期12天的中國訪問行程,拜會了中國共產黨官員,且被官方媒體報導。
蔡總統強調,她想要傳達「台灣民主體制和經濟成就是全球的一股良善力量」訊息。然而,蔡英文與馬英九同時進行的兩場出訪卻可能造成混淆,會加大蔡英文傳遞上述訊息的難度。
台灣日益成為牽動全球局勢的熱點,這源自於中國對台灣的野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經常展示中國的軍事力量,以證明中國有能力控制台灣。美國則以加強對台軍事和經濟關係作為回應。
學者:政治環境大不同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政治學者陸伯彬(Robert Ross)表示:「相較於過去,蔡總統這次訪美的政治環境大不相同。」
根據知情人士,蔡總統不會會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高階官員。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預計下週將率其他國會議員在加州與蔡總統見面,中國揚言會對此採取措施回擊。
對於仰賴華府提供軍事裝備和防衛支持的台灣而言,保持與美國的友好關係至關重要。
中國強烈反對蔡總統出訪,並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擊,例如允許馬英九訪中,他成為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首位訪問中國大陸的卸任台灣總統。
中國駐華府和紐約的外交官刻意安排於蔡總統在紐約公開活動的同時,召開記者會予以譴責。載送示威人士的3部巴士在紐約尾隨蔡總統,讓他們在重要地點揮舞中國五星旗、透過擴音器抗議,人數超過舉著台灣旗幟歡迎蔡總統的民眾。
推廣連結台灣和世界理念的團體HELLO TAIWAN執行長江明信表示,儘管支持中國的人士致力阻撓蔡總統訪問美國,但她於關鍵時刻訪美有助於鞏固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儘管蔡總統沒有如此直接表達這樣的願望。
江明信還說:「台灣這個詞已經好多年幾乎無人提及。」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莊貿捷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