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經過這場災難性的聽證會,將TikTok出售給美國公司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經過這場災難性的聽證會,將TikTok出售給美國公司或許是最好的結果
TikTok CEO周受資|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TikTok要被禁,這些受損失的人群和企業一定不少。在美國不太可能像中國一樣,一個命令下來說封就封,受影響人只能自認倒楣,自尋出路。他們的損失,政府也有可能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如果政府不提出方案,就會引發賠償訴訟。一旦用戶勝訴政府可能要賠天價數字,都是不得不考慮的要點。

雙方妥協出售TikTok是最好結果

日前,美國國會山莊舉行了有關TikTok的聽證會,新加坡人TikTok CEO周受資被眾議院能源與商業委員會的委員猛力質疑。周受資雖然在開場時說得不錯,但在隨後的問答中表現不佳,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災難性的表現」,TikTok在美國的前景進一步黯淡。聽證會後,中國媒體一邊猛烈抨擊美國,一邊嘲笑美國議員。

在聽證會後,筆者第一時間就寫了一篇文章,分析為什麼說TikTok在國會山莊的聽證是一場慘敗。不過有三個在中文流傳很廣的說法,應該糾正一下。

第一,不少人(特別是中國輿論)認為,這次聽證非常嚴厲(harsh)。

其實,所有聽證會都有影像記錄,就筆者所看過的而言,這次周受資受到的嚴厲程度,在美國聽證會中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議員們當然不能算是友好,但和幾年前大法官卡瓦諾(Brett Michael Kavanaugh)的聽證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甚至還沒有當年臉書老闆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嚴厲。

有人質疑,議員經常打斷周的發言。這裡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每個議員的時間只有五分鐘。議員希望聽到自己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周重複之前已經說過的話,更不希望周用這個議員的時間,去說上一個議員提問的東西。比如一個議員提問時,周就不斷說先要回應上一個議員的說法。這被這個議員打斷,不是很正常嗎?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議員希望聽到「是」還是「不是」的確定性答覆,而不是一些模稜兩可、「很有技巧」的「外交語言」。當然,筆者承認,有時不太完全避免。但周的回答明顯過多地用了「我不知道」、「就我所知」、「中國政府沒有和我討論過」之類的帶上「我」的視角。

周的身份是什麼?我認為是雙重的:他不但代表自己個人,還代表了整間TikTok。如果他作為個人,這種處理方法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周不是TikTok的CEO,沒有人會花這麼多時間開一個聽證會問他問題。他除了代表「我」之外,還必然必須以公司的身份去回答「是」還是「不是」。周的處理方法,令議員覺得周非常不真誠。這就是一些議員經常不耐煩地打斷這些「外交辭令」的原因。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