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構的「有土斯有財」:為什麼世代變遷,年輕人觀念卻仍舊不變?

被建構的「有土斯有財」:為什麼世代變遷,年輕人觀念卻仍舊不變?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土斯有財」這句俗諺,彷彿刻在台灣人的基因當中,不僅代代相傳,而且在任何討論居住議題的過程中都被反覆談起。但果真如此嗎?作者認為「有土斯有財」或有其文化因素,但真正成為台灣人的普遍認知,是源於台灣的都市化進程與住宅政策制度的發展缺失,而直至今日,這些尚有許多未能解決,又進一步使得每一代年輕人(被迫)接受「有土斯有財」的概念。

文: 洛書|廖庭輝(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

在有居住政策法規的國家中,Housing是法律扶助工作的一個重點,然而相對而言,我國(台灣)並沒有完善體系的房屋政策、法令法規,甚至對於居住權的觀念都不怎麼普遍被大眾所認識接受,在這種「住得好不好是自己本事」的觀念下,貧無立錐之地,誠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為此〈法扶報報〉鄭重推出「居住正義」主題專欄,邀請OURs 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同時也是《無住之島》乙書的作者,筆名洛書的廖庭輝先生,以專欄方式來帶給大家有關居住權跟相關居住政策評點、國外居住權益保障措施的介紹,因為原先已有類似的居住權相關邀稿,為了有所區隔,專欄名稱採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取名「秋風軒筆記」,希望颯爽秋風可以為大家帶來多一些刺激跟想法。

台灣的居住困境已是長期沉痾。無論是購屋市場高不可攀的房價,或是租屋市場地下化且不穩定的環境,都無法充分保障人民「安穩居住」的權利。

而每當提及制度改革時,輿論的焦點也多集中在「高房價」議題上,理由大多是「台灣人普遍抱持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談論租屋並無意義」。但當矛頭真的指向高房價時,又會有人說「台灣人普遍抱持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人人都想買房,房產自有率又高,不可能改變」。

甚至連推動社會住宅時,都有人主張「只租不賣的東西不須蓋太多,台灣人有土斯有財,終究渴望買房」。

在其他領域與議題當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世代之間的觀念往往差異甚大,更不用說橫跨兩個、三個世代之間的觀念鴻溝。但「有土斯有財」卻彷彿刻在台灣人的基因當中,不僅代代相傳,而且在任何討論居住議題的過程中都被反覆談起。

但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有土斯有財」或有其文化因素,但真正成為台灣人的普遍認知,是源於台灣的都市化進程與住宅政策制度的發展缺失,而直至今日,這些尚有許多未能解決,又進一步使得每一代年輕人(被迫)接受「有土斯有財」的概念。

戰後台灣的「房地產政策」與經驗建構

五〇年代初期國府甫遷台時,政府的統治思維仍以反攻大陸為主軸,根本無力也無意處理住宅問題,只能僅採放任的態度讓人民自行透過違建等「非正式住居」(informal settlement)解決住宅需求。

時序到了六〇年代,台灣出現了國泰、華美等民間建商,並逐漸崛起並成為住宅供應主力。但隨著戰後嬰兒潮的湧現,住宅存量依然嚴重不足,1957至1968年,台灣住宅存量增加了27萬5000戶,但人口卻增加了396萬,住宅供給遠遠趕不上都市化、人口增長的速度,造成房價飆升。

在1966年時,台北市的新建公寓每坪價格為3700元,到了1968年上漲至7560元,短短兩年內飆升超過兩倍。到了1976年,台北市新屋平均每坪房價已達2萬8100元,直至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爆發的前夕,房價更是翻了十倍,達到28萬4500元。

在上述的發展過程中,有能力於市場上取得住宅的群體,不僅居住安穩有保障,資產價值也迅速飆漲;而只能透過違建安居者,早年被拆遷的居民「運氣」相對好,還可以住進政府興建的安置住宅,較晚遭拆遷的居民則僅能領取拆遷補償,甚至被政府提告「不當得利」。

因此,「有土斯有財」其實是民眾長久以來的「真實生活經驗」。無論房價的上漲是來自於都市化與人口增長,亦或是游資湧入、房地產金融化加劇,都不影響民眾對於房價節節攀升的認知,自然會信奉並加強「有土斯有財」的認知。

或許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來看看「有土斯有財」觀念被建構的過程:在1985年時,兩個收入與消費相仿的家庭,其中一個家庭努力看財報看趨勢,謹慎進行投資;而另一個家庭則是賺到錢就隨意置產買房。近四十年後的今天,這兩個家庭哪個會更富有?答案應該再明顯也不過了。

除了早年政府客觀資源的限制外,在政策面上也甚至可以說沒有住宅政策,政府長期只有鼓勵大家買房的「房地產政策」。那麼房地產飆漲與隨之而來的「有土斯有財」觀念,自然也就順勢而生。

為什麼世代變遷,觀念卻仍舊不變?

當建構某個觀念的物質與制度基礎仍然存在(並佔據主導地位)時,觀念就會跨世代地繼承與傳播。因此,與其叩問為何年輕世代仍然相信有土斯有財,不如反過來問:「這個社會是否進行了足夠的制度改革,並讓原有觀念不再適用於當代社會」。

我們可以透過兩個指標來回應這個問題。首先,如果不買房在目前是否能取得足夠穩定且可負擔的居住選項;其次,房產價值是否仍持續上漲,能否再重現或複製過去房價飆漲時期的大量財富增值。

令人遺憾地,第一個指標的答案是「無法」。台灣長年將「房產自有率」視為政府施政的KPI,在2021年政府對經社文公約審查問題回應時,甚至表示國內住宅數量(約902萬宅)比家戶數量(836萬戶)更多,住宅自有率約84.7%,住宅市場持續呈現「穩定、適足的狀態」。

政府長期關注的是「看房不看人」的住宅自有率,對於租屋等其餘居住選項嚴重漠視。甚至產生世界少見的嚴重「租屋黑市」現象,台灣至少七至九成的房東為了逃漏稅而隱瞞租屋事實,進一步導致政府幾乎無法掌握租屋的任何資訊,舉凡價格、租屋市場規模等數據均不明朗(註1)。

而這種不明朗與逃漏稅的狀況,又進一步使得政府的施政無從下手,乃至於事倍功半。如疫情期間各國租金皆有飆漲,當地政府的常見措施是透過減免房東稅賦以換取其不調漲租金,但台灣便沒有實施這類租金管制的條件。

政府想透過租金補貼為租客減賦,卻因為房東擔心租屋事實曝光,不許房客申請補助,造成原計50萬戶的租金補貼額度僅發放約27萬餘戶。

第二個指標的答案則是「仍然持續上漲」。綜觀台灣房市走勢,雖有一時的盤整或回落,但整體而言房價仍然持續上升,甚至與薪資脫鉤越來越嚴重。

在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抗議高房價時,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註2),也就是俗稱「不吃不喝多少年能夠買房」的數字為8.58。而最新的2022年Q3數據中,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已高達16.2,新北市為12.96,全國平均為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