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誤傳千年的8句俗語:你知道「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俗語原本說的根本不是黃河嗎?

誤傳千年的8句俗語:你知道「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俗語原本說的根本不是黃河嗎?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本站合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我們的查證,發現「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俗語最原始的版本其實是「不到烏江心不死」。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解釋,「不到烏江心不死」是描寫項羽一路力拼敵軍,直到烏江自刎而死的事件,比喻不到完全絕望,絕對不可能認輸放棄。

我們時常會遇到腦中千言萬語都要滿到溢出來,還不知該從何說起的囧境,最後往往只靠一句簡簡單單的俗語救援成功,由此可見中文有多奧妙。但這些俗語們似乎有練過天后蔡依林的七十二變,讓人不禁重新思索了它們的來由,今天特別請教台北市明湖國中的國文名師施教麟老師,來為我們好好解說解說。

「王八蛋」=「忘八端」

這三個字最近正夯喔!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不久前才用「王八蛋」狠狠砲轟黨中央,不過今天不和大家談政治,而是要談談「王八蛋」的典故。網路文章「被誤傳了幾千年的八句俗語」認為,王八蛋的真面目是「忘八端」,所謂的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就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忘記這八端根本就是天理不容啊!(不好意思激動了。)後來人們講久了才變成王八蛋。

基本上,網路文章的說法是對的,清代翟灝搜集俗語方言的《通俗編》就有提到:「今罵人曰:『王八』,或雲『忘八』之訛,言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不然也。」和網路文章所言相差不遠。

除此之外,王八還有其他含義,但是都不是太好的含義,像是烏龜、無賴或是古時候妓女院的僕役等等,所以大家不管有事沒事,儘量不要使用這個詞啊!而「忘八端」逐漸轉變為「王八蛋」,施教麟老師認為,是千年來大家你講我我講你,口齒不清久而久之形成的。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嫁乞隨乞,嫁叟隨叟」

小時候第一次學到這句俗話,曾在心裡默默的想:「究竟為何要嫁給雞和狗啊?」現在看起來,這句俗語的原意似乎和雞與狗扯不上邊喔!網路文章認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原意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隨著時代更迭,「乞」與「叟」才被「雞」與「狗」取代,這是真的嗎?

對此說法,施教麟老師是完全認同的,而「乞」、「叟」之所以會變成「雞」、「狗」,也是因為音誤,誤聽誤說而流傳至今;我們也看到另一派說法認為此句俗語的真正原意是「嫁稀隨稀,嫁叟隨叟」,「稀」則意指少年,對此施老師表示不認同,認為「稀」應該只是「乞」的誤聽,且解釋成小孩、少年有點太過牽強了。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三個臭裨將,勝過諸葛亮」

依照網路文章「被誤傳了幾千年的八句俗語」的說法,「皮匠」與「裨將」諧音,而裨將指的是古代的副將,所以這句話的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就能勝過一個諸葛亮。不過這樣的說法值得相信嗎?

對俗語瞭若指掌的施教麟老師表示,這說法再度賓果!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樣,是音誤而導致約定俗成的說法。另外,我們也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找到同樣的解釋,「裨將」確實為「副將」、「偏將」,《史記》和《三國演義》也都有使用喔!

「狗屁不通」

花黑噴!人類最忠實的夥伴躺著也中槍?網路文章指出,「狗屁不通」這句俗語的原意是指「狗皮不通」,用來形容狗的表皮沒有汗腺,身體裡的熱無法排出,只好靠舌頭來散熱的特性。但慈愛動物醫院網站的知識小百科解釋,狗狗全身上下都有汗腺分佈,只不過和人類不一樣,不會流汗散熱,而是會分泌液體保護皮膚以及濕潤腳掌免於乾裂,散熱的功能就交給舌頭代勞了。

那為何「狗皮不通」會變成「狗屁不通」呢?施教麟老師認為,同樣也是多年流傳造成音誤,才會變成現在大家所熟悉的說法。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見親棺不落淚」

這句俗語想必大家也很熟悉,網路文章認為要是見到任何人的棺材就落淚,淚腺未免過於發達,所以認為原意應該為「不見親棺不落淚」,看到自己的棺材才會想哭。在施教麟老師看來,認為我們使用「不見棺材不落淚」時,其實都明白是「不見自己的棺材不落淚」的省略句,當然「不見親棺不掉淚」的說法更為精確,但也不需要再要求各位一定要寫正確版了。

「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烏江心不死」

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名稱,都有十萬八千里差距的黃河與烏江,怎麼會一樣呢?根據我們的查證,發現這句俗語最原始的版本其實是「不到烏江心不死」。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解釋,「不到烏江心不死」是描寫項羽一路力拼敵軍,直到烏江自刎而死的事件,比喻不到完全絕望,絕對不可能認輸放棄。

至於烏江為何最後變身為黃河,施老師認為以訛傳訛的成分居多,難以追溯是誰先開始這樣說的,甚至還出現「不得橫禍心不死」、「不見黃鶴心不死」等故事,可說是眾說紛紜;就連教育部國語辭典也把「不到黃河心不死」收錄至此,另外還有其他相關俗語,例如「不到烏江不肯休」、「不到烏江不盡頭」等等。

最後兩句俗語「有眼不識金鑲玉」及「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現代人使用頻率極低,網路文章「被誤傳了幾千年的八句俗語」對於它倆的解釋大致上正確。施教麟老師解釋,所謂的金鑲玉,其實是花崗岩的一種,後人稱之為荊山玉、金玉;「有眼不識金鑲玉」原意為「有眼不識荊山玉」,出自《韓非子·和氏》,是非常著名的典故,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看看。

而身為正港的台灣人,大家可能都沒聽過「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語,其實就如同網路文章所說,本意為「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也就是想要打到狼,就不要怕丟了鞋子;而鞋子與孩子有點諧音,久而久之就變成「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