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兩會後重組科技部,用舉國體制對抗西方國家「卡脖子」靠譜嗎?

中國兩會後重組科技部,用舉國體制對抗西方國家「卡脖子」靠譜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此前中國的科研方向主要是由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這三家機構負責制定的,它們各有側重,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但改組後的科技部一家獨大,這就相當於把所有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裡。這麼做雖然有利於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但卻缺乏制衡,萬一科技部指揮有誤,就很可能會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

文:袁越

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第一條就是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分析家指出,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卡脖子」的問題,希望通過大幅度增加科技部的戰略規劃權和資金分配權,迅速提升中國的科技實力和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換句話説,這就是要加強舉國體制來對抗「卡脖子」。這麼做靠譜嗎?讓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美國和歐盟都曾搞過「舉國體制」,集中力量攻堅科研大項目

首先,如果只從提升科技實力的角度來看,舉國體制是有一定優勢的。很多人把舉國體制和集權制度等同起來,把後者在經濟領域的失敗擴展到了科研領域,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事實上,最早嘗試用舉國體制來搞科研的恰恰是美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曼哈頓計劃」。這是由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啟動的大項目,先後有超過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其中,最終在耗時3年多、花掉了美國政府20億美元後才宣告完成。

在嚐到了甜頭之後,美國政府又先後啟動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引力波觀測計劃等很多龐大的科研項目,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項目可以被稱之為「大科學」(Big Science),以此來區別於大家熟悉的傳統科研模式。

得益於各級學校和主流媒體常年不斷地宣傳,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科學研究想象成少數天才孤軍奮戰的過程。絕大多數大家叫得上名字的科學家,比如牛頓、達爾文、法拉第、圖靈、愛因斯坦和霍金等等都是這樣的人。相比之下,無論是曼哈頓計劃還是阿波羅登月計劃,你都找不出一個能夠統領一切的科學家,因為它們都是政府項目,真正的領軍人物其實是來自政府相關機構的項目負責人。

也許有人會説,這些大項目都屬於工程範疇,算不上科學研究,這個説法是不準確的。就拿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來説,核裂變現象雖然是在1938年被德國科學家首先發現的,其原理也很快就得到了圓滿的解釋,但假如人類要想控制核裂變,把核能轉變為可以利用的能源形式,光知道核裂變的原理還不行,還有很多技術細節需要通過實驗來完善,而這些細節無一例外都是硬科學。但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這些實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太過昂貴了,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幾乎不可能完成。要知道,美國政府投資的這20億美元至少相當於現在的400億美元,當年沒有任何一家研究機構或者私人基金能出得起這筆錢。

曼哈頓計劃可以説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它改變了科學界早已成型的研究規範和模式,科學家在科研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所謂的「小科學」時代,一名科學家所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大自然未解之謎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假説,再設計出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去驗證自己提出的假説,甚至還需要自己去籌措實驗經費。如果實驗成功便可以將其上升為科學理論載入史冊,自己也名垂千古,但最可能的結果往往是實驗失敗了,這位科學家要麼改進實驗方案再做一次,要麼推翻自己的假説,再去尋找新的課題。整個過程相當於科學家和大自然之間玩的一場捉迷藏遊戲,充滿了不確定性。

曼哈頓計劃則正好相反,從一開始這項計劃的目標就十分明確,實現目標的手段和方法也大致清楚了,只剩下一些細節需要完善,甚至連完成計劃的時間表都已寫好,大家只要按部就班照著去做就行了。參與計劃的每一名科學家都只在這場大戲中扮演一個小角色,把其中任何一個人單獨拿出來都沒有多大的價值,只有合起來才能成事。

從這個描述不難看出,舉國體制正是處理這類目標明確的大科學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因為這類問題嚴重依賴科學家之間的通力合作,對創新性的需求相對較低。事實上,也許這就是此次科技部改組的真正原因,因為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對抗西方國家的「卡脖子」,甚至連具體的「卡點」都已是家喻戶曉的了,無非就是晶片、算法軟體和航空發動機等等涉及到軍民兩個領域的少數幾項關鍵技術。這幾個領域早有別人取得了成功,其目標和大致路徑都是清楚的。從某種意義上説,此次改組恰好説明中國領導人終於意識到中國的科技實力有限,尚不具備獨立開發新賽道的能力,只能想辦法在原有的賽道上彎道超車,而舉國體制正是彎道超車的最佳策略——起碼他們是這麼認為的。

問題在於,舉國體制存在一個很嚴重的缺點,那就是其領導者往往都是從國家的需要(而不是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來制定科研目標,其結果很可能不會令人滿意。

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歐盟於2013年初撥款12.9億歐元啟動的「人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該計劃的立項過程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性,歐盟希望用這個聽上去極富野心的項目來挑戰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霸主地位。可惜這個項目違反了很多「大科學」項目的基本要求,比如目標過於模糊,方法和路徑也不確定,基本理論尚未明確等等,很多歐洲科學家早就對此表示了懷疑。但歐盟政治家們被這個項目的經濟和政治願景衝昏了頭腦,幻想著有一天能當著美國人的面説:「雖然你們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但我們製造了一個能思考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