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內捲式競爭+外國傳統車企叩關,中國電動車大夢「夢醒時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越過了分水嶺進入了淘汰賽的環節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可能將面臨第一波的挑戰,在未來的3到5年內,能不能存活、如何存活,都是未知數。無怪乎有市場人士形容接下來的中國市場將如同「絞肉機」,對於這些「曾經的造車新勢力們」進行篩選。
(中央社)中國是當今電動車消費發展最快的市場,不只「蔚小理」這類造車新勢力與許多傳統車企競爭,連網路科技業都想進場分一杯羹。然而面臨內捲式競爭同時,國外的對手也前來叩關。中國造車的夢醒時分或許不遠。
為期10天的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在27日正式劃下句點,這場中國鬆綁疫情之後第一場的國際級汽車盛宴,成為了中國內外各家車企攻城掠地與火力展示的場所。以「蔚小理」蔚來、小鵬、理想為首的中國造車新勢力當仁不讓,從汽車設計、行車軟體模組到周邊充電設施與電池技術,無不試圖展現「MIC」的驕傲,與國際車廠一別苗頭。
中國是當今電動車的藍海市場,這點無庸置疑,藉由數據可見端倪。
去年中國的新車市場之中,純電動車與混合式電動車等新能源車就占了總銷售量的1/4左右,這個數字較2021年成長約1倍,於此同時,燃油車的銷量約下跌13%。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率先布局電動車的中國比亞迪與美國特斯拉,上演了另類的中美對抗。
銷售成績成了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底氣,這種跡象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中尤為明顯,特別是在特斯拉這個最強而有力的競爭者缺席的情形之下,不論是比亞迪或是蔚小理的聲勢顯得更為浩大。中國其他傳統車企、中外合資企業或外資車廠的則略形失色。
只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在展會或網路上的聲量和企業銷售策略、搶攻市場的野心並不是正相關。在疫情之後重新叩關中國市場的國際車廠,雖然被中國部分網友戲稱為「萬國來朝」,然而他們現身在上海車展代表著煙硝再起,準備掀起反攻。
在中國自身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以及與造車毫不相關卻想進場分一杯羹的網路科技業的「內捲」之下,國際車廠在中國的市場亟欲「後發先至」。
在疫情結束的2023年,對於中國電動車市場與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分水嶺」,從熱身賽跨入淘汰賽,競爭對手不只在中國國內企業,還有國際車廠。這些變化也都不難從這次的上海車展中,國際車廠帶來的新產品,以及高層們的宣示可見端倪。
例如,豐田汽車(TOYOTA)宣布了兩款全新的車款,並計畫於明年在中國銷售,同時和廣汽合作,加強開發專屬中國市場的純電動車款;本田汽車(HONDA)則宣布將加快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計畫」的時程,預計在2027年時不再推出燃油車款,2035年時,在中國市場只銷售電動車;福斯汽車(Volkswagen)不但帶來了全新的產品,更進一步宣布在中國投資10億歐元打造電動車開發和採購中心,希望藉此加快新車的生產,預計生產週期可縮減約30%。
更不用說,諸多國際車廠在不同的技術領域,展現自身造車經驗。
步步進逼的除了大量的全新車款與夾帶的全新軟硬體技術之外,還有「價格戰」。
在中國諸多的網路科技領域中,「價格戰」屢見不顯,然而偏偏在電動車的領域,面對特斯拉發起的價格戰,卻似乎有些難以招架。一方面是中國政府的電動車補助措施逐步退場,另一面則是電動車汽自身的獲利能力與虧損問題一一浮上檯面。
在過去幾年中國電動車蓬勃發展的時刻,定價廣泛並且彌補傳統燃油車市場的空白,成為中國電動車企業的一大特色,因此不乏可以看到人民幣10多萬(新台幣44萬元以上),甚至10萬以下的車款,成為電動車得以被市場接受的一大競爭力。
然而這樣的價格卻也反映出內捲式競爭下的市場紊亂,不少車款的訂價無法反映出其所搭載的配置、技術成本,難以獲利。因此在銷售策略上出現了「用利潤高的車款弭平虧損」的奇異現象,也顯示了車企為了活下去而花招盡出。
像是哪吒汽車在去年的銷售表現亮眼,實際上是透過利潤低的車款支持下所創造的銷售數字,這樣的策略或許短期內可以創造「奇蹟」,然而缺乏獲利能力對企業長期發展並非好事。如今,有更多一開始鎖定10萬元以下市場的中國車廠早已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之中,即便是蔚來、小鵬、理想等3家被視為領頭羊的車汽,同樣也面臨未能獲利的困境。
根據近期3家企業發布的2022年財報顯示,蔚來、小鵬、理想的虧損額分別為144.4億元、91.4億元、20.3億元,與2021年相比,虧損擴大的幅度分別259.4%、88.1%、531.4%。
雖然特斯拉並未參與本屆的上海車展,然而這家企業所制定的遊戲規則以及掀起的價格戰,正在從多面向影響著中國的車汽。畢竟特斯拉承受降價的能力幾乎領先檯面上的車企,而且仍在在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越過了分水嶺進入了淘汰賽的環節後,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可能將面臨第一波的挑戰,在未來的3到5年內,能不能存活、如何存活,都是未知數。無怪乎有市場人士形容接下來的中國市場將如同「絞肉機」,對於這些「曾經的造車新勢力們」進行篩選。
雖然中國的車企在過去幾年掌握了中國市場先機並預先卡位,然而面對夾帶強大研發與製造能力、完整產業鏈與供應鏈、品牌知名度,以及完善銷售管道的國際車廠前來叩關並且吹起反攻號角,在追求降本增效的同時,重質也得重量才能與之抗衡並且從殘酷的淘汰賽中活下來,否則等待的恐怕將是造車大夢的夢醒時分。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告別13年新能源「補貼時代」,中國電動車崛起的雄心與未來挑戰
- 比亞迪賣贏福斯躍升中國汽車銷售龍頭,推出「雲輦系統」號稱全球車身控制系統最高水準
- 中國掌握全球電車電池半壁江山,寧德時代市占近4成,再以「麒麟電池」奪2022最佳發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